看图识药 | 同为贝壳药,瓦楞子和海蛤壳的鉴别要点你找到了吗?

胡世云
+ 订阅

  上期药材

  

  上期后面的图片是极为相似的瓦楞子和海蛤壳。两者皆属于动物类的贝壳,外表面的形状极为相似,骤眼望去一模一样,比较容易混淆。而且均有化痰止咳之功,两药经常相须为用。下面和大家一起看看它们之间的异同。

  药材对比

  药材

  瓦楞子

  海蛤壳

  原植物图

  饮片图

  来源

  本品为蚶科动物毛蚶 、泥蚶或魁蚶的贝壳。秋、冬至次年春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主产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等地。

  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主产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形态特征

  壳呈扇形或三角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或左壳稍大于右壳。长2.5~8厘米,宽2~6厘米。背面隆起,有数十条直楞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以整齐,洁净、无残肉、无沙土者为佳。

  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别名

  蚶壳、瓦垄子、血蛤皮、花蚬壳。

  花蛤、黄蛤、圆蛤、白利壳。

  性味归经

  咸,平;归肺、胃、肝经。

  苦,平。归肾、心经。

  功效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清肺热、化痰止咳、消瘿瘤。

  主治

  消痰散郁,瘰疬瘿瘤,癥瘕积聚,胃痛泛酸。

  咳嗽气喘、胸肋满痛,痰多不利。瘿瘤瘰疬等症。

  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

  1治疗瘿瘤、痰核,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

  2 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常配贝母、夏枯草、连翘等,以消痰清火散结。

  3 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症瘕痞块,常与三棱、莪术、鳖甲等同用。

  4 胃痛泛酸。常与黄连、鱼古、干姜等药同用。

  临床上多用于:

  1 治痰火咳嗽,有喘满、胸闷、痰多而黏稠难出者(例如肺气肿之咳嗽)较适合。

  2 治瘿瘤。本品配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等能治气肿、瘿瘤。

  3 用于利湿、收敛,治淋浊(配滑石、冬葵子、木通等)、白带(配黄柏、椿根白皮等)。

  4 海蛤粉内服有用于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外用配轻粉、青黛、黄柏、煅石膏等,制成蛤粉膏治酒渣鼻,都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久煎),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瓦楞子的传说故事

  《本草纲目》记载:魁蛤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采无时。形似纺軠,小狭长,外有纵横文理,云是老蝠所化,方用至少。”“蚶生海中。壳如瓦屋。今出莱州,形圆长,似大腹槟榔,两头有孔。时珍曰:“按郭璞《尔雅》注云:魁陆(别录名)即今之蚶也,状如小蛤而圆厚。《临海异物志》云: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沟文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

  瓦楞子的方剂

  瓦楞子煎酒

  处方:蚶子12克,玄胡索10克,当归10克,红花3克,水煎加酒服。

  功效:治瘀血腹痛,血积症块。

  海蛤壳的传说故事

  宋代医官李防御是京师汴梁(今开封)人,他刚入皇宫当医官时,正遇上宋徽宗的一个宠妃得了痰嗽病,痛苦得彻夜不眠,面浮肿如盘。徽宗甚为忧虑,急招医官李防御治之。李多次用药均不见效,皇帝很不高兴,令其签订保证书:“若三日不效,当诛。”李防御思无良策,在家中发愁。

  忽听门外巷间有人叫卖咳嗽药。李立即派人买来十帖,只见药色浅绿,需用淡菜汤加麻油数滴调服。李恐药性猛烈,便把三帖药合在一起自己试服,服后未感不适,于是另取三帖合而为一,带人宫中交给皇妃,嘱其分两次服用。皇妃服药后当夜就止住了咳嗽,次日清晨脸肿也随之消失。皇帝大悦,赐以万金。李怕皇帝索要药方,自己不知道又如何解释。

  于是就寻访到卖药人,把他请到家中,用酒盛情款待,提出用重金买此药方。卖药人如实相告:“壮而从军,见主帅有此方,故记而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其实药物非常简单,只用蛤壳一味,放在新瓦上煅至通红,粉碎成末,拌入少许青黛即成。该方被后人称为黛蛤散或青蛤散。

  海蛤壳的方剂

  海蛤壳夏枯草汤

  处方:海蛤壳四钱,海藻、牡蛎各五钱,夏枯草六钱。水煎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软坚止痛。用于淋巴结、甲状腺肿大。

  下期药材

  

  下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能看出来吗?如果你猜到了,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告诉胡世云主任你的答案哦。一起开动脑筋吧!

  欢迎留言识药

  答案下期揭晓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三思 | 排版:阿志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