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蘑菇与食用菇外观很像,收下小编这份毒蘑菇图鉴

动感企石
+ 订阅

时下正值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充沛,在公园草地、山上树木等地野生蘑菇生长迅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连日来,企石市场监管分局组织开展蘑菇安全专项检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以及宣传教育,让市民吃上“放心菇”。

野生蘑菇有毒品种多,毒性成分复杂,且有的与日常食用菇外形相似,每年都有市民在野外郊游时,不慎采摘食用了有毒的野生蘑菇而引起中毒的事件发生。

企石市场监管分局工作人员何宛蔚表示,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跟我们的食用菇的外形是非常相似的,如果不是利用检测手段,仅凭肉眼是很难辨别的。

连日来,企石市场监管分局对农贸市场,集体食堂,餐饮业等开展蘑菇安全专项检查,确保在市面销售的蘑菇来源可靠、有据可查,让市民吃上“放心菇”。

企石市场监管分局工作人员何宛蔚表示,市场监管过程中,看一下他的索证索票是不是齐全,来历有没有一个可巡可查的途径。同时,我们提醒广大采购商还有市民不要采摘,采购以及食用一些来历不明的菌种菌类。

小编敲黑板了!

这些野生蘑菇不要采

有毒!

为了防止中毒

请大家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

野生蘑菇等菌类

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广东常见的野生毒蘑菇有哪些?

哪些容易引起中毒?

一起来瞧瞧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白毒伞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白毒伞1

▲白毒伞2

▲白毒伞3

灰花纹鹅膏

▲灰花纹鹅膏1

▲灰花纹鹅膏2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粘盖包脚菇

消费者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不采摘!

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

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

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 来源:“动感企石”综合“东莞市场监管”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