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荔枝怎么来的?

农财网荔枝龙眼通
+ 订阅

点击蓝字关注

让阅读成为习惯

“温敏”,一般被用于物理学,“器质性萎缩”,一般被用于医学。王廷标把这些词用于他的无核荔枝上,很专业,似乎又很不专业。“我在学术论文上提出这些观点,专家们不认可,他们习惯用"败育"这个植物学上的专用词,我不同意,败育不能产生无核荔枝,只能导致落果。”

王廷标以一位农民的身份,种出了无核荔枝,因为他仅高中毕业的学历,让很多人不相信他能研发出无核荔枝。他说:“我研究无核荔枝的方法,都很原始。”

图源:海南日报

原始方法寻找种质资源

1982年开始研究荔枝,至1988年,为了寻找优良母本,王廷标先从广东、广西引种荔枝苗,未获成功,后在海南省的琼山、临高、定安等有原始荔枝树分布的地区寻找优良种质资源。

“我们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去果园找,二是通过科研单位购买好的芽条,三是到永兴、石山等荔枝原产区找70多岁以上的老人家,请他们回忆哪个山头有哪棵荔枝树,曾经结果最多、最好。我们从那样的荔枝树上取些材料引种。这样才不会有遗漏。”这样选出了37株海南荔枝优稀母树。

追踪记录种出无核荔

培育到1992年,有16棵树结果了,其中在两棵树所结的几十枚荔枝中,发现有10枚无核荔枝。在此后的近5年间,王廷标天天盯着长出了无核荔枝的这两棵树。为了看得更仔细,他进行疏花,每根枝条上只保留几朵花,对每朵花扬花、授粉、结果的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在每天气温最低的凌晨3点和气温最高的下午3点,观察温度对荔枝生长的影响。对无核荔枝从小胚芽到成品果每一步都进行剖析描绘,对比胚珠的变化。

“我发现,荔枝要无核,扬花时的气温很关键,我发明的无核荔A4号就是这样,一定要在气温低于22℃时扬花才行。所以我运用了‘温敏’这个概念,意思是‘对温度敏感’。无核并不是植株的胚珠不发育,而是抑制胚珠发育,珠被却在继续生长,所以我提出是‘器质性萎缩’。我的这些结论,不是通过显微镜这些精密仪器得出来的,却又说明了细胞内的物质是如何起作用的,学术界对此还有争论。但不管他们怎么争论,我的无核荔枝是种出来了。”王廷标说道。

学习是源动力

1967年,王廷标从澄迈中学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的王廷标当过生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1980年前后,他考上了行政干部,“当时我是桥头镇的生产助理和科技助理。”爱看书,爱思考,爱钻研,王廷标在做过的多个科研项目上都取得过令人称赞的成绩。1982年从事荔枝研究前,王廷标搞过水稻研究,“被省领导接见过”,1992年,他搞了无核蜜柑的研究,“当时全省单产最高,四川一家柑橘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特地来找过我。”

除了无核荔枝销售最高峰时期外,几乎每天都坚持看书。“我看的书很杂,什么都看,你要给我一本数学刊物,我就顺便看看高等数学。”

王廷标还设想,能建立一个世界荔枝博览园,“把全世界的荔枝品种都汇集到一起,让每一种都能全年开花结果,这样人们在澄迈就能随时吃到全世界各种口味的荔枝了。”

来源:文章节选自《十年钻研 成就无核荔枝红》一文,原文刊载于海南日报(2011年7月),文陈超 图宋国强

今日编辑:荔小枝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