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赏析】金代黑釉剔花玉壶春瓶

顺德区博物馆
+ 订阅

金代黑釉剔花玉壶春瓶

北宋时期,北方名窑林立,磁州窑在注重学习模仿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特色。在宋、金、元时期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篦纹刻划”等等丰富装饰技法,突出艺术特色。磁州窑器型和纹饰取才于民间,亲切生动,为民间喜闻乐见,因此影响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因此形成了北方规模较大的民窑体系,以河北磁县境内的磁州窑为中心。在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宋金元是其繁荣期,金代达到鼎盛。

顺德区博物馆藏磁州窑系的金代黑釉剔花玉壶春瓶,器身通体施釉,釉色肥厚盈润,撇口细颈,斜肩垂腹,腹部饱满,腹部上下两组弦纹之间饰有缠枝莲纹,枝茎环绕,叶片舒展翻卷,生机盎然。刻工看似欠精致,但整体剔划手法老练,线条流畅韧劲,黑白分明,尤见磁州窑古雅扑拙之风韵。在剔露出的淡黄色的胎体上,可看出一条条刀痕,刀痕干脆有力,不经意地分布在花纹四周,这是磁州窑最为典型的风格作品。整个玉壶春瓶上纹饰简洁明快,线条粗犷豪放,造型立足于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剔花装饰手法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在北方地区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剔花装饰工艺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各有不同。黑釉剔花工艺是先在坯体上敷一层白化妆土,再施黑彩,然后剔出纹饰,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整体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黑剔花是剔花装饰中工艺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品种,要求工匠具有很高的技艺。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