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天气潮潮潮湿湿湿,医生教你“祛湿”!

珠海市人民医院
+ 订阅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健康相伴,如影随形!

最近,天气潮湿

到处潮潮潮潮潮湿湿湿湿湿

很多网友调侃自己所在的城市,

或许该改名叫

“伊尚·布德干·内酷·么德穿”!

没错,最近珠海人每天都是这样的......

凄凄惨惨戚戚

昨天,小编还收到一条留言

小编当然要满足大家的需求!

于是迅速请到我院中医科,

大家熟悉的刘鹏医生!

为我们讲解一下:

这天气,该咋办?

我体内有“湿气”吗?

最近,“排湿”、“祛湿”的养生帖子在朋友圈中疯传,常常在各位美女之间会产生以下对话:

A:你为什么要排湿,怎么知道你身体有湿气?

B:不知道呀,大家都说要祛湿,我就排呀!

A:各种排后感觉不湿了?

B:......

有湿的表现才需要利湿,否则不用。虽然南方地区容易出现“湿”重而影响健康,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不适。

所以,弄清楚自己是否需要祛湿很重要!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无湿气呢?

判断自己体内有无湿气

湿邪的表现要看侵入人体的途径:

外感湿邪:头疼身重,肩背疼痛不可回顾,或腰脊重痛,难以转侧,可伴见恶寒,苔白滑,脉濡;

内生湿邪: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如是则水津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五款祛湿茶,你值得拥有!

1,绿茶

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绿茶。因为绿茶不发酵,能最大程度保留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湿气重的人不妨多喝一些绿茶,像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都是绿茶中的上品。

但是要注意,绿茶性寒,不宜多饮和长饮,体质一旦有所改善,就要选择饮用其它茶类。

2,枸杞薏米茶

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沸水中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薏米具有消肿去湿、舒筋除痹的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能够养肝明目、利水祛湿,很适合春季养生。

3,普洱熟茶

一壶普洱熟茶,慢慢喝,喝到手脚发烫,额间后背微微出汗,可去除体内的湿气。

4,大麦茶

大麦茶的去湿功效非常好,沸水中放入炒好的大麦,之后转小火熬煮15分钟后熄火,就可以入杯饮用了。

5,生姜红茶

寒冷的天气中喝一杯生姜红茶,能够发汗,驱赶体内的湿气,制作方法很简单,在滚烫红茶里放入几片姜片即可,也有加工好的可以直接冲泡的生姜红茶粉剂。

红豆薏米是“祛湿”利器?

有关祛湿消肿

网上传得最火的

就是“红豆薏米茶”了

连小编都买了好几包

那么“红豆薏米茶”真的祛湿吗?

红豆薏米最近被誉为祛湿利器,买茶包直接泡水喝也非常方便。薏米、红豆的确有利尿排湿清热的作用,所以适合体内有“湿”的朋友。

常规搭配是,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网传说,薏米炒后吃才有用。实际上,炒与不炒差别不大。炒薏米有健脾的作用,但清热力量则减弱。如果湿热明显用生的即可,有脾虚消化不良便溏的则选炒薏米为好。

但是,对体表的湿气用红豆、薏米作用不大,而且薏米、红豆都是凉性的食物,虚寒体质不宜长服。

此外,需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它们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且口感好,但这两样食物均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的紊乱。

中医2个方法能祛湿!

1,刮痧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方法之一,对皮肤表面进行刮痧,可以增强皮肤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

2,拔罐

拔罐操作简单,可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常用于治疗各种实证。

贴心提醒

医生贴心提醒,除了天气原因,生活习惯也极易加重人体内的湿气。比如熬夜、贪冷饮、吹空调、缺少运动,等等。湿气进入身体后常常奔着脾胃而去,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

附:南风天应对方法

1:注意保暖增温,调节情绪;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降低室内湿度;

3:不要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

4:关注天气情况,时刻做好准备,合理安排。

最后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们,

天气虽湿冷,

心情也要注意美丽哦!

刘鹏

医学硕士 主治医师

研究生期间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并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从事中医事业14年,师承王陶冶等名老中医,熟悉运用中医思维诊疗内科杂病及男性疾病。目前为广东中医药学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针灸学会男性泌尿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教育学会全科医学与基层医疗卫生委员会委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