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白石镇:党员干部自带粮食“修水利”,昔日“苦旱之地”变良田美地

南方+党建频道

白石镇位于云安区西北部,东与镇安镇交界,西与郁南县河口镇相邻,南与罗定市苹塘镇接壤,北临郁南县宋桂镇,东北与云安区高村镇接壤,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是典型的内陆丘陵、山坡地域。历史上是粤西有名的“苦旱之地”,但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众多大小不一的石山与田园村落、低矮山野丛林相交织映衬,自然风光生态盎然、旖旎动人。自1949年底当地人民翻身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热潮,尤其是大力建设东圳、西圳、云磴、石底四大主干渠重点工程,成为粤西三罗地区我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经典杰作”。

1949年10月29日,云罗郁边区人民武装解放白石圩镇,白石镇人民掀起了建设新生活的创举,其中以一批中共党员、老游击队员(梁福轩、江英才等)带头、全民总动员模式组织的大举修建“幸福渠”水利工程的群众性行动,并以其成功的业绩,成为当时轰动粤西、两广地区“抗旱”的历史性故事并载入史册。

解放前的白石镇正如其名“白石”般苍白洁净,是有史迹记载以来粤西、两广的苦旱区域,传统的农耕方式只能靠天吃饭,人民群众生活极为艰苦。但由于处于三罗地区(云浮、罗定、郁南)三县交界中心位置,虽处内陆而山地丘壑阻隔,在古代亦可安身以避四周战乱之世,所以白石镇早已经在明代前后就有大批民众陆续进入,以一小山城之局势而聚八方人丁,正如古语“局不在于大而在于聚”,在历史岁月的相对平静中,民众足以顽强坚韧的生存发展。然而大面积苦旱的白石镇内,也有着“三罗龙泉”——石底村“一泉润三县”的自然地理奇观,奔腾涌出的“龙泉水”润育着“罗定苹塘不及我,郁南河口放归边”的传奇故事,让“三罗”大地的云山秀水沾染着奇异神采。

早在公元1946年,粤西三罗就出现大旱天气,史载“白石犹甚旱焉”“田地皆不可下稻及旱作”,造成白石镇内因饥饿致死者800多人、被迫逃荒外地流浪谋生者600多人、因饥荒而卖儿女者500多户(人),苦旱悲极震撼三罗人心。而白石苦旱以民福一地尤为明显。古谚哀唱:“民福水,贵如油,穷人苦水没处流!纵有千斤好力气,苦难依然没尽头!”

 第一次会战  新生岁月激情澎湃

完成“三罗龙泉水”与“河渠水”胜利“汇聚”

1949年底,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巩固,万业待兴。1956年,白石公社党委动员当地人民群众掀起了“修水利、战苦旱”的群众性运动,7年来,在没有上级更多物质支援、主要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团结奋勇共谋智慧的艰难条件下,共投入45万个劳动日,完成土方46万多方、石方7万方;投入资金37万多元,其中自筹31万多元,国家投资6万多元;初步兴建较大规模的引水工程3宗、蓄水山塘53口、配套开沟167条,工程全长大、小引水渠25000多米。“七载奋战功初成,党群奋力谱新篇。从此白石苦旱史,重编红色新华章”。这是解放后粤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经典杰作。7年团结奋发图强的成果是:初步解决了白石公社内域5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由延伸到邻县郁南县的灌溉渠引水,同样惠及农田面积达5000多亩。地面上人工修建的“河渠水”与白石石底村天然“三罗龙泉水”完成了历史性的“胜利汇聚”。

 第二次会战  乘胜奋起齐努力

“四大主干渠” 谱新篇

1962年春节期间,当年的老游击战士梁福轩、江英才(江山九)等地方党支部领导,为继续解决因多座天然石山阻挡、大批半山坡旱地无法变成水田、人均耕地面积远远落后而制约农业整体发展难题,大年初一便组织各自然村骨干群众代表,到白石“宜信坑”和云磴、西圳、东圳、石底等乡村沿线附近的石山群、黄泥山坡岭山岗,实地测量山体坡度、高度、长度等数据,再次动员组织当年群众共商共谋,筹划云蹬段全长10多公里的凿山穿洞水利长渠。1963年,云磴新主干渠段正式开工,以当年白石公社云蹬大队群众为主力,全员参与投工投劳,掀起了又一轮修建水利工程新热潮;1964年至1968年间,白石人民公社再次组织一万多人次的水利建设大军,实施“大兵团作战”方式,重点突破“穿凿石山隧洞”“悬崖石壁凿渠”修渠攻坚难题,共开凿了41万土方、23万石方,人工凿通5个共602米长的“石山隧洞”、凿建数十处悬崖石壁渠道,最终完成了西圳主干渠、云蹬主干渠、石底主干渠和白石渠东圳渠部分段、总长84公里“四大主干渠”和大批支渠形成的“网络状” 水利系统工程。直到今天,“四大主干渠”的大部分渠段仍然发挥着农业生产、人畜用水的重要作用,承担着白石镇全镇7成以上农田灌溉任务。

大片的荒地变成了良田美地,整个白石地域稻田面积就扩大了5000多亩;一年两造稻谷飘香,四季蔬果收获丰盛;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前增加了6倍;农林畜牧业、渔业、各种副业全面飞跃发展新台阶。

在同一时期,粤西地区有人居历史即传唱“水贵如油”的民福村,人民群众集智慧力量,也在“宜信坑” 引水总渠汇合处安装了“水轮泵”,利用水流的快速旋转力,使总渠水迴旋转冲上后山半坡、然后在半山坡岗干渠奔流“欢唱”,胜利完成对民福村数百亩田地的“翻身式”灌溉。千年苦旱地民福村的群众欢欣喜悦,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中小学“乡土教材”和语文课本中的“幸福水”民谣中唱遍粤西大地:“民福水,日夜流,哗啦哗啦上山头。手捧田水望北京,心向毛主席报丰收!”1970年,中央广播电台还播放了白石人民的奋斗事迹,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之一。

粤西云雾山下、南江侧畔苦旱地“白石”, 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长历程,很快成为稻谷丰收、果蔬满原、林木茂盛的生态新天地。

第三次会战  坚韧奋进展宏图

宜业宜居谱新篇

1970年至1973年间,乘勇奋进的白石人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第三次掀起“凿石山、修水渠”的群众运动,继续利用“反虹吸”式和“渡槽引水”方式,开凿完善了白石村片段主干渠道,从而使白石村片、东圳村片主干渠及相关灌溉网络全部联结通畅。这令整个白石镇大范围内的农田、林地引水灌溉水平发挥了更好的作用。在“宜信坑”,还充分利用水力落差发电,于同时期建设了白石水电站,水利建设的效益发挥极致。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白石镇人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顽强坚韧的团结力、战斗力,改写了粤西苦旱历史记忆的英雄篇章,迈开了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的坚定步伐。

新的展望 牢记初心迈新步

万众力绘新华章

今天,站在白石镇“宜信坑”半山坡上,环顾四周穿凿于四面群山悬崖峭壁上的总引水渠、利用“水轮泵” 式和“反虹吸”式、“渡槽式”等所构织建成的、如蜘蛛网式的“水利立交网格”,人们无不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力量深深惊叹、敬佩!

山风清拂处,群山归于静穆;白石镇“宜信坑”当年“万人鼎沸修水利”工程的热闹场景已经铭刻于岁月史册之中,可我们仍能在回顾中欣赏到总引水渠和各主分支渠流水奔涌的声响,让我们宁静地感悟漫长历史岁月中人民群众先辈的艰辛,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雄奋进的智慧力量与史无前例的硕果。走进白石镇村乡农户中,我们仍然能够从当年亲身参加过多次“水利翻身大会战”的群众中了解到,关于白石人修水利的“四大奇迹”:一是无偿投工。绝大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自带粮食奔赴、集结工地,自愿投入或“派工” 参加艰苦劳动;为支持个别干部去上级争取一些支援,曾经历过每个自然村级的生产队各集资一箩干谷,筹集交通、生活经费;全部四大主干渠如果用现代技术设备,估算要投入资人民币3亿多元。二是民福渠段悬崖峭壁“跌死猫”处100多米笔直平滑,竟然历经一个多月硬是开凿出引水渠道。三是在“铜鼓岩”大石山开凿隧道时,以“反光镜原理”,用大玻璃镜折射太阳光照亮山洞,使石山隧道顺利凿通。四是攻克凿岩渗水爆破难关。至今这“四大奇迹”仍然令当地群众津津乐道。

“民福水,贵如油,穷人苦水日夜流。共产党领导修大圳,山也歌来水也唱,庄稼一片绿油油。幸福水,日夜流,哗啦哗啦上山头。永远紧跟共产党,人民幸福乐无忧”。岁月如歌,春秋蓬勃!新时代团结挺进中的白石镇人民正焕发出新的智慧力量,把乡村振兴战略伟大部署努力转化为实事求是的建设步伐,建设着美丽幸福新家园。

原标题:

三罗大地清溪水 白石“龙泉润三县”

——云安区白石镇水利建设史迹探寻

【作者】陈志龙

【频道主编】戎明迈

【责任编辑】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文章来源】云浮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 李卓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