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可以了解更多
提到南沙这个地方,均安人都不会陌生。南沙是均安的一大特色,而南沙的一大特色,则是“南沙婚俗”,而“南沙婚俗”已正式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还是由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沙人跟你们介绍一下南沙的婚俗吧~
南沙是一个独立的小岛,同时也因地理等因素南沙婚俗较为完好的保存了清代民国时顺德婚嫁风俗,极具民俗学和史学研究价值。
地理位置
南沙婚俗是从清代沿袭至今的婚嫁礼仪,包括字年生(定吉)、择日(请期)与送日(纳吉、过文定)、做茶(过大礼)、迎亲、于归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三书六礼”仪式保存较好、具有清代民国顺德婚俗风貌的成年礼与婚礼结合、带有奇特习俗哭嫁的线索(如今已经没有了),以及整个婚娶礼仪周全。
迎亲前,男方需要“上字”,“上字”的意思是将写有“大字”的架子绑上花球,挂于墙上,标志新郎正式成年。“上字”后就要“挂红”,新郎礼服包括父母红(红布)、状元帽及衣服。新郎向父母鞠躬,口喊“父(母)帮我挂红”,父母将红布绑在新郎身上。,父母双全的挂“十字红”,单亲的挂“一字红”。
上字完毕之后男方需要倒给父母倒茶。嫂子向新娘敬茶必拿结婚时的鹅毛扇一边扇动扇子一边来回行三趟大礼。
女方需要由有“福命”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挽髻。梳头则有“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子孙满地”的说法。
而男女双方都需要的是拜神、做汤圆,做汤圆则寓意团团圆圆。
目前南沙村所沿用的婚嫁习俗主要是清代建村时流传下来的,由于在2001年南沙桥建成之前,南沙村是一座交通相对闭塞的小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受外界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小,很多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婚嫁习俗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从南沙婚俗入手,不仅可以还原清代、民国时南沙和均安的婚嫁习俗风貌,还可以对当时整个顺德的婚俗文化作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婚俗中保存较好的“三书六礼”仪式,对考察广府地区婚俗以及女性地位、婚姻观发展历史等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极具民俗学研究价值,同时,通过南沙婚俗,也可对南沙村落发展历史以及移民繁衍生息的轨迹进行探究,具有史学价值。
过大礼时,男家送上芝麻与茶叶即“油麻茶”。吃过油麻茶,女家不能反悔。
结婚当天男方到新娘家接新娘是要点着龙凤花烛,新郎把新娘接到家门口是新娘要跨过火盆再进门,进门后同样要点着龙凤花烛。
男家以鸡一对,鹅一只(寓意娇女换娇鹅)、饼干、烧肉、水果、烧酒、冰糖、龙凤烛、尖米、书盒、席伞等,到女家迎亲。
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庆文化也发生变化,但均安南沙“三书六礼”的结婚仪式并没有改变,只是或多或少简化和时尚了一些。结婚三大件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变得丰富。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流行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结婚三大件则变成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了。
迎亲后,有吃满堂饭、采花枝、散全盒等仪式。
①吃满堂饭。新郎、新娘与家人同坐一桌,将桌上所有的菜夹一箸,放置饭碗内。由新娘敬给婆婆,婆婆将之放至米缸。这一仪式,已经标志新娘成为夫家的家人。
②采花枝。是南沙特有的仪式。摘龙眼树枝,将席伞上的利是拆下,挂至龙眼枝上,送入房间,寓意开枝散叶。
③散全盒。大妗姐以歌唱吉利歌谣的方式,先解释新郎的“大字”的涵义,如“成龙”,即“成龙大字真威风”等。再歌唱全盒里面的吉祥食品,如莲子、莲藕、糖西瓜等。
南沙婚俗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及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均安政府的努力及区级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成为顺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它无时无刻存在着人们的周围,并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人。优异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你还了解更多关于南沙的婚俗,或者是有趣的事情吗?在底部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吧!
注;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