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可免费订閲哦!关注最新信息!
南沙婚俗
申遗成功啦!
均安南沙社区“南沙婚俗”正式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均安的父老乡亲们,近日,随着区政府的批复,均安“南沙婚俗”成功成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从清代延续至今的南沙婚俗传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无疑是南沙及均安人的大喜事。
南
沙
婚
俗
是啥?
南沙从清代沿袭至今的婚嫁礼仪
南沙婚俗是指在顺德区均安镇南沙社区从清代沿袭至今的婚嫁礼仪,包括字年生(定吉)、择日(请期)与送日(纳吉、过文定)、做茶(过大礼)、迎亲、于归等环节。
韩国有送中鸡,南沙有送公鸡
南沙四面临水,为顺德开发较晚的新沙洲。村落有四个自然村,其中安成开村于清代,凌沿、永隆、四埠均于清代末年成村。村内的主要姓氏:梁姓、何姓、麦姓等,多从杏坛马宁堡、均安等地迁来开发的村民。
顺德位于广府文化的中心区域内,受“三书六礼”等婚嫁习俗影响深远。村民迁入时,将婚嫁习俗带进南沙。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南沙婚俗少受时势变迁的影响,仍可折射出清、民国年间顺德婚嫁风貌。
啥样?
三书六礼的旧例,浓厚的仪式感
南沙婚俗较好地保存了三书六礼的旧例。其具体礼仪基本涵括“六礼”的每一个环节。
字年生:又称定吉,即将纳采、问名之礼一并举行的仪式。
择日与送日:即请期和纳吉之礼。
做茶:又称过大礼,即纳征之礼。
迎亲是婚俗中最隆重的环节,迎亲前、迎亲时、迎亲后均有特别的仪式。
定吉时需要送贴、接帖;迎亲时需要送、接书盒,书盒内有莲子、桂圆、红枣,以及婚书(现为结婚证),保留“三书”的部分形式。
婚礼所用的父母红、状元帽用具,其他地方已少见,挂红更具有浓重的仪式感。
清代广府文化中,成年礼与婚礼的关系,仍存于南沙婚俗中。清咸丰《顺德县志》、清光绪《广州府志》均提及“临娶而始冠、临嫁而始荆”风俗。在南沙村,虽演变成婚礼前一晚,通过“上大字”、“上头”的形式,昭示新郎、新娘成年,但仍保存此旧例。
此外,南沙婚俗反映顺德婚姻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民国年间,顺德曾有“不落家”、“金兰契”等现象,更是自梳女较集中的地方。南沙婚俗昔日有哭嫁的仪式。
出嫁前,新娘需唱咒骂的歌谣;出嫁时,需站在筛箕上,唱“脚踏筛箕来问父,亲生红叶(女儿)眼冤么”,以表示不愿意出嫁。现在南沙婚俗仍保留新娘站在筛箕上拜神的仪式,从中可见哭嫁习俗的线索。这有助于探究广府女性地位变化、婚姻观发展历史。
因此,南沙婚俗对研究广府婚俗历史、婚姻观演变、女性地位发展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咋样?
受到冲击,已制定五年保护计划
在城镇化、文化活动空间变动的历史进程中,南沙婚俗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冲击。席角礼,年长女性穿九件衣服向新娘敬茶、以显示财力雄厚等仪式,已慢慢消失。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承此项民俗活动,将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为保护南沙婚俗,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文化站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将研究与传承作为主要保护方向。研究方面,一方面搜集南沙婚俗相关历史资料、旧有用品,另一方面开展口述历史,探究其历史渊源、变迁轨迹,并形成详细的文字、照片、录像档案。传承方面,利用媒体及一切有效、可行的途径向人们宣传南沙婚俗的历史、特质、价值,带动南沙年轻人采用旧婚俗,营造适于该婚俗生存、传承、推广的社会环境。
南沙婚俗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及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均安政府的努力及区级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成为顺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它无时无刻存在着人们的周围,并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人。优异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去南沙快乐的结婚吧!
非常感谢王艳美女士为本次申遗提供婚俗图片!
资料来源:均安人民政府、山水均安、及网友提供
整理:均安乐园网
微信:wwwan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