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商圈党委,探索社区基层党建新模式

南方网

8月31日晚会上,由市、区、街道和社区相关单位代表上台启动四级共建党建联盟仪式,江南街道梅水路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也在当晚正式揭牌。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日前,梅江区江南街道主办的“党建引领聚民心·联动共建齐创文”主题公益晚会,在客都汇广场举行。其间,由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街道和社区四级共建党建联盟仪式启动,江南街道梅水路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也正式揭牌。

这是梅江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起点。

数据显示,梅江区共有基层党组织492个,具备开展党建工作条件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共有105个,其中非公企业党组织82个,社会组织党组织23个,共有党员600多名。

今年来,梅江区致力于健全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四级联动体制,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在全市率先成立商圈党委,探索社区基层党建新模式。

创新商圈党建模式 架接政企沟通桥梁

随着江南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城区的新商圈代表,三角镇东区商圈的商贸、服务业日渐发达,辖区企业众多,从业人员密集。与以往梅州的传统商圈不同,这里不仅非公有制企业集聚,而且具有业态高端、管理封闭、运行独立、模式各异、竞争激烈的显著特征。

8月31日晚,三角镇东区商圈举办首期读书会沙龙,30多位企业员工参加,发起话题并进行分组讨论。(受访者供图)

为切实发挥党组织在三角镇东区商圈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三角镇率先成立了梅州首个商圈党委,下设6个支部,打破了之前行业和地域的局限。

商圈寸土寸金,但东区商圈党委还是克服困难,在义乌小商品城建立了三角镇东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目前加入企业共有12家,涵盖义乌小商品城、东汇城、万达广场、创杰金融中心、中合财富广场等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覆盖员工近一万人。“企业提供场所,也得到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从而实现合作共赢。”三角镇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商圈党委成立前,很多企业除业务往来外,几乎很少互相接触,交流更是少之又少。”梅州万事易会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巫钰烨说。商圈党委成立后,党群服务中心的红·书吧、党群活动室等变成了企业之间交流的场所,推出的一系列精品活动也得到了众多企业人员的“点赞”,使党员和白领变“被组织过生活”为“主动要求过组织生活”。如8月31日晚上举办的首期读书会沙龙,30多名企业员工参加话题探讨,欢笑声穿插其中。

如此一来,东区商圈党委通过扩大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物流业等领域党建覆盖,提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从源头上把商圈市场党建工作抓起来。同时,该商圈党委还可以为商圈企业商户建立一条排忧解难的“红色纽带”,及时回应诉求,沟通信息,解决问题,实现党建助商、党建聚商、党建兴商。

对企业来说,商圈党委不仅从外部架接了沟通桥梁,而且内部党员力量也在凝聚壮大。“我们公司原本只有3名党员,通过发动其他同事参加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如今已经新添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通过党员带头,公司内部的工作氛围也好了许多。”巫钰烨说。

“通过政企互动、企业互动、员工互动三座桥梁,我们在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招工难等问题之时,工作也更为顺畅。”三角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次商圈党委的创建,他们还联系上了13名流动党员。

尝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甜头之后,三角镇也加快了下一步工作的推进速度。“我们希望通过组织开展‘商圈微笑之星’‘十大先锋人物’等评先评优活动,打造示范效应;同时,通过公开‘党员承诺’、印制‘党员商户名片’等方式,大力培植一批党员示范岗、星级党员商户、党员示范店,充分发挥党的核心引领作用。”三角镇相关负责人说。

鼓励党员“亮身份” 参与公共事务建设

100%城市化、27%的流动人口比例、每年税收数亿……作为全市政治、经济中心所在地,江南街道辖区内不仅商圈发达,同时也是梅州城区人口居住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辖区商户增加,第三产业密集,人口密度增大,江南街道的治安维稳结构日益复杂,街道社会治理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仅在梅水路商圈一带,现有商户376户,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有3750余人。

江南街道依托红光社区党委,结合城市基层党建实际,推行“党建指导站+商圈党组织”支部联建商圈联动共管机制。(受访者供图)

为了加强社会治理,2013年以来,江南街道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和实践推行网格管理。作为红光社区党委书记,刘志香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红光网格四的网格管理员。他经常和志愿者一起访邻入户,为困难群众铺水管、拉电线等。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红光社区以干部、党员为骨干,创建了暖心帮困、治安巡逻、卫生清洁等志愿服务队,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之前,我们的党建工作主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主要是单位内部的党建。”江南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袁涛说,为了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我们计划以原先的党建“自转”来促进辖区基层党组织的“公转”,让党员们主动走出“大院”“围墙”。

针对以客都汇综合体为中心的梅水路一带各类行业主营业务众多、周边社会组织活跃等特点,江南街道办按照便于行业管理的原则,计划以区域联建的方式,依托红光社区党委,结合城市基层党建实际,推行“党建指导站+商圈党组织”支部联建商圈联动共管机制。

在实地走访时,一些基层党员颇有感触地表示,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必须让红旗高高飘扬,其中,“亮身份”是基层党建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然而,在8小时工作时间外,如何让市民自愿亮出党员身份,积极参与各种公共事务?

“首先,我们对江南街道的商圈进行了摸底,通过询问业主、核实营业执照、核实生产经营场所、核实从业人员有无党员‘一询三核实’,全面掌握商户情况。”袁涛说。据统计,在梅水路商圈从事经营活动的3750余人中,有党员170余人。下一步,梅水路商圈党委将通过严格筛选诚信商户,探索制作商户党员“身份证”,来提高商户的信誉度,提高他们作为党员的自豪感,从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建设。

其次,以梅水路商圈功能党委为基础,江南街道将充分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共建党员活动阵地。“目前,梅水路商圈党委的活动阵地设在客都汇综合体三楼,商户党员与职工党员活动相互融合,做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江南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商圈党委便组织了“打造红色影厅、推动红色品牌”的红色影厅观影活动,100多名党员、志愿者走进横店红色影厅,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这是我们第一次踏入影院看电影。”不少退休党员坦言,这个红色观影活动非常有意义,他们得知活动后都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这也得益于我们的摸底工作,发现横店影院的负责人便是党员。他在得知我们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时,主动提出加入商圈党委,并提供场所建设党建阵地。”袁涛说,梅水路商圈党委下一步计划联合推出党员VIP红色观影券,希望吸引更多的党员“亮身份”,扩大基层党建队伍。

激活社区“红细胞” 凝聚社会治理力量

作为江北宜居城乡建设工程的配套服务设施,梅江区金山街道碧桂园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15年1月成立,辖区内共有4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15000人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新型大规模城市化社区。社区支部现有党员37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

“这里的居民不少是近年来新入户梅江区的居民,有创业者、教师、退休人员等。”金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朱永腾说,随着城北碧桂园三期的建成,这里的业主人群将进一步扩大。

社区居民对碧桂园社区居民委员会一开始是不了解的,也很少会主动去了解。因此社区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用优质创新的服务来凝聚人心,主动吸引他们来社区。而在朱永腾看来,人来人往的社区办公地,正是进行党建宣传的最佳场所。

不少社区管理普遍面临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薪酬待遇偏低、工作效率不高等老大难问题。“其实人不缺,而是缺骨干。”金山街道党工委相关人士表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则是一方良剂。

目前,碧桂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在建设党建活动场所,配备党群服务大厅、党员培训室(综合会议室)、党建宣传展示墙、党员志愿服务站、“红书吧”、创建“党员之家”等红色教育设施,形成党员固定的活动场所,营造党内政治活动的浓厚氛围,实现共同建设。

针对居住群体复杂、主体多元、需求多样等特点,碧桂园社区党支部计划开展“楼组自治”,激活“党建+物业+志愿”核心动力,推行党员楼长制;同时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凝聚“社区党建+志愿服务”动力,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力量,将辖区内的党员全部纳入社区党支部,实现共同治理。目前,该党支部正在对区域内的业主进行党员摸底,逐一上门核实。“我们还计划与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党员先行沟通,通过他们带头参与社区党建活动。”朱永腾说。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这个社区党支部里,退休党员共有19人,占了党员人数的一半以上。同时,平时留守社区的也多为老年人与小孩。“我们便想到以‘百老带百小’,组织离退休的老党员或老干部,利用自身的专长,发挥余热,为小区内的青少年儿童教书法、美术、音乐,举办红色革命故事、客家经典故事讲座等公益活动,让社区的老人和小孩两代人同乐。”碧桂园社区党支部工作人员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社区党支部还按照“行业联合服务”原则将辖区店铺分为医疗机构组成的“守护健康联盟”,教育机构组成的“教育成长联盟”,超市、餐饮、宾馆组成的“诚信经营联盟”,公安、物业公司组成的“辖区平安联盟”,银行机构组成的“金融安全联盟”这五大联盟。

“如此一来,党建联盟便可以根据群众实际困难提出需求清单,整合联盟成员单位服务内容、服务资源,双向列出可以提供的资源清单和需求的服务清单,开展双向认领。”朱永腾说。

■对话

梅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危永新:

党建引领 充实城市基层党建新内涵

随着大量非公企业党员、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以及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向城市集聚,作为梅州的中心城区,梅江区要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为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梅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危永新。

南方日报:梅江区成立商圈党委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意义?

危永新:近年来,梅江区的城市面貌变化非常大,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是城市的新生力量。他们与传统的居民区不同,是城市基层党建的另一端,也是城市基层党建的薄弱点、生长点、创新点。因此,这也是我们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领域。

上个月,梅江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一个三角镇东区商圈党委。这个商圈党委是加强商圈内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党组织互联互动的“红色纽带”。这里既是党组织打造的免费向党员群众开放的共享空间,又是联结商圈各级党组织的红色家园,还是整合了各种服务资源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的支撑平台。

如此一来,对党员人数较少或没有党员、暂不具备条件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可以由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通过行业联建、群团组建等方式组建党组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运用“智慧商圈”等有效平台,把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成党团员和企业职工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心灵家园”,不断凝聚党建工作发展正能量,实现人才、资源、功能的共建共享。

南方日报:对于梅江区而言,要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除了推进商圈党委建立之外,还有哪些难点、重点?

危永新:对于山区城市而言,如何破解人才、资金、场所等痛点问题,推动整个城市基层党建运转起来,把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这个城市基层党建的主体架构建设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建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基层,要想让基层党组织的肌体日益健壮,党员“细胞”必须活跃起来。在社区、商圈、楼宇,都有党员的“身影”。我们要做的,则是将这些在8小时工作之外的“隐形”党员找出来,将散而小的基层党组织拧成一股绳,凝聚党建合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让党员“亮身份”,就要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把党员凝聚起来,充实城市基层党建内涵,让组织活跃起来,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这样一来,基层党组织才能将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好,把社区居民和单位组织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思华

【通讯员】邓立


编辑 蓝单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