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的刘氏子孙,知道你们的家族是西汉王室后裔吗?

广州从化发布
+ 订阅

从化刘姓家族谱系清楚,

南迁脉络清晰,

是内地人南迁的宗族文化代表。

 

按家谱考究,

从化刘姓家族是西汉王室后裔,

属于彭城堂支脉,系正宗刘氏。

刘姓起源大致有七种情况,大源有四,小源有三。

大源是:一是出自帝尧陶唐氏,尧之子被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家族子孙以国为姓,为刘氏正宗;二是出自姬姓,为周王室后裔,相传周成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姓,遂姓刘;三是出自匈奴,东匈奴向汉臣服,其王室被赐姓刘;四是出自北魏鲜卑贵族独孤氏,孝文帝改革时把丘穆陵氏至乙弗氏76个内迁部族改为汉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他有沙陀刘氏、项伯刘氏、娄敬刘氏等,都是出于赐姓,规模较小,谱系失考。

按《史记》记载: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以玄嚣、昌意二人最显。昌意生高阳,即颛顼帝。颛顼生帝喾,帝喾生放勋,即尧。

尧之子被封于刘国,

是为刘姓正宗起源。

从化《刘氏族谱总序》云:“溯我刘氏系,自唐之后赐姓刘。夏代有大祖刘累公,事夏孔甲,封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伯。及后奔晋入秦,为大夫,食采于刘,复为刘氏,徙居于沛县。”这里的‘唐’不是唐朝,而是指陶唐,即帝尧;传说帝尧之后开始姓刘,在夏朝养龙有功,被封为御龙氏;在商朝养猪有功,被封为豕韦氏;在周朝为伯,然后从山西一带来到陕西,在刘这个地方生活,自此不再姓“御龙”“豕韦”,恢复了刘姓。

从帝尧之子刘累公,延伸到第56世仁号公(刘太祖)之时,娶妻梁氏,居住在彭城沛黄落乡一带,居所地形如黄龙出洞。刘太祖乐善好施,遂有善报,曾见其家中来一黄龙,遂生第三子刘邦,即西汉开国皇帝。景帝之时,生长沙王刘发,刘发生中山靖王刘胜,刘胜一脉生刘备,刘备长子为刘禅,次子为刘永,蜀汉亡国之后,刘永随刘禅降魏,迁居河南洛阳,这一支刘氏最为兴旺,蔓延至今,国内半数省份乃至海外都有这一蔓系的族人。

 

从蜀汉甘陵王刘永至唐朝刘祥,历经33代,《刘氏族谱总序》对此的叙述十分简约:“永公东迁洛阳,阅两晋宋齐,继梁陈隋而至唐季祥公三十三世,犹存一脉之真传;又自祥公历后五代而至宋季开七公生广传公”,刘祥的第五代孙为从化刘氏先祖开七公,开七公之前在刘庸、刘光位之时,因躲避金兵入侵,由河南来到福建,经刘玉、刘文广两代,生开七公刘太素。开七公曾任潮州知府,生广传公。广传公曾任瑞金知县,刘氏一脉自此枝繁叶茂。

▲广传公像

从化刘氏将开七公列为一世祖。二世祖广传公刘炜,娶妻马氏、杨氏,生14子,83孙,今江西瑞金有广传公与二位夫人合葬之墓,墓碑石刻云:“同心合奉春秋礼,一脉宏开十四房”。 公以子嗣众多,故后人尊为广传公。今公之后人,散布于惠州、南雄、兴宁、潮州、海丰、揭阳、龙川、番禺,以及福建漳州,江西瑞金、吉安诸地;枝繁叶茂,子孙繁盛,约九十万之多。

广传公以后至三世祖巨江公,为躲避北宋时“胡妃之祸”,举家南迁,经南雄珠玑巷进入广东,逐渐向各地繁衍发展。至第15代世祖洪积公,于明朝万历年间,南迁至广州广岭村开创基业,再由广岭村至从化。

从化刘氏祠堂有三处

一处在温泉镇宣坑(后改为宣星)

一处在鳌头镇小坑村

第三处在从化中学内

三处祠堂都是保存完好的

600年以上的古建筑

▲宣星古村中的刘氏宗祠

宣坑刘氏祠堂为天井式院落,悬挂一巨型长联,暗藏刘氏南迁及家世之谜。联云:“瓜自始溪,来历珠玑巷,经【庵罗】岗,迁居不一,到此【宣坑】,最忆溪瓜;传由【宗彦】,始发【学士】公,开【吕生】族,从皇又多,追吾六祖,当翔彦传。”

这幅长联,暗藏刘氏南迁及家世之谜。上联道出迁徙路线,彭城为祖居之地,经瓜洲渡长江,经南雄市珠玑巷到庵罗岗,后至宣坑定居。下联道家世之谜,从化一支出自五世祖宗彦公,经十世祖学士公,十二世祖吕生公,因家族名人辈出,所以后代要颂扬祖宗的美誉,保持良好的门风。

刘氏重视对后代的教育,还有许多训诫子孙的诗,告诫后人:作为大家族要不忘编纂家谱,做人要心存和善,宅心仁厚,不忘诗书礼仪,诗云“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因为有此良好的家教,所以,刘氏一族自广传公以后,不乏知书达理之人。著名的有“大明正统壬戌”年状元刘岩,清朝甲戌年状元刘理祥。前者出自从化鳌头镇小坑村,故立文昌塔祭祀;后者出自温泉镇宣坑村,故立旗杆为证,今两处文物尚存。


文/刘向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络编辑/刘芳

审核/郭颖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