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省教育厅官网公布了2017年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广东白云学院“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一等奖,是我省民办本科院校的首例。也是广东白云学院坚守职业教育阵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好的注脚。
坚守职教阵地 彰显职教特色
广东白云学院因职业教育而启,因职业教育而兴。先后经历了职业培训教育(1989—1995)、技工教育(1996—1999)、高职高专教育(1999—2005)、本科职业教育(2005—)四个发展阶段。29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锚定产业,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白云学院抓住广东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积极践行十九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神,深化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通过“六共建”形式(即共建学院、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平台)、“四导师”制度(即职业导师、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实现校企深度协同,形成人才培养协同化、实践基地综合化、课程建设校企化、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即“四化”)的特色发展格局。通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就业创业的高度融合,实现学生在校内三年学习和一年在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及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校企协同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2013年以来,校企协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涉及113位老师、454门课程,学生受益面已近22175人次。
校企协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学校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引进企业资金、设备、技术团队,与企业共建实验(训)室、学生项目工作室、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校企共建企业实践教学基地987个,共建实验室及科研基地有31个,共建学院11个。
校企协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学校每年投入500万用于教师队伍引进与培养,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和企业技术人员,鼓励骨干专业教师下企业,推进双师素质提升和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实践,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得到良好提升。2013年来,教师发表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承担企业委托课题累计90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累计41项。学校已培养285名双师型教师。
校企协同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均采取“真题真做”的方式,即学生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托确定论文选题,并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答辩过程中,学生们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符合企业需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截止2018年,学校累计举行“真题真做”论文答辩120场。
改革成效显著 助推转型发展
自从实施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水平明显上升。近三年来,初次就业率由87.9%上升到91.6%,专业与岗位相关度由55.5%上升到66.1%,企业对学生满意度由87.9%上升到91.5%,学生就业满意度由86.6%上升到88.6%。2016年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位居广东省二本招生高校前五位。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学院服装系2015级余洁玲同学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历练,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成立广州衣赏记互联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成立2个月便受到300万的风投资金投资。
基于学校良好的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和创新性实践,2016年,学校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
此次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突破,既是对学校坚守职业教育阵地,坚持应用型办学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学生高水平多样化就业的有效践行,使得“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在南粤大地再次唱响。(文/党委宣传部胡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