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50后、60后、70后的童年回忆,《南方日报》都记下来了!

南方日报
+ 订阅

我们谈了80后、90后、00后的童年

80、90、00后的童年区别有这!么!大!!快来回味你的小时候~

然后其他年龄段的读者怪小编了

这位提问的朋友,是你吗?


来来来

送一波“回忆杀”给大家

▽▽▽▽▽

▽▽▽▽

▽▽▽

▽▽

根据过去60多年前的《南方日报》

在具有历史感的版面中

连50后的童年都能呈现出来

50后

条件艰辛

文化生活却不少

50年代,孩子们的娱乐生活还比较匮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1952年6月1日,南方日报用一个整版、13张照片报道了当年广州地区的儿童生活。

这组名为《保卫儿童 保卫国家建设事业的继承者!》的报道显示,当年执信中学的孩子们,已经能够在植物园内参观,在实验室里体验科学的乐趣了,甚至还可以和外宾举行一场联谊会。

等到儿童节联欢会结束,“下午两点以后,孩子们更活泼了。有的成群结队前往影院观《鸡毛信》《小白兔》等影片,有的走到书店购买《我入队了》等心爱的读物,有的还跟爸爸妈妈到百货公司选购心爱的玩具。”

跟爸妈去逛“商场”固然很过瘾,文化生活也不少哦!当年的越秀山人民游泳池、岭南文物馆和青少年文化宫等,还会为儿童举办专门的游泳、杂技表演,比起现在儿童节各种各样的表演,也毫不逊色。

60后

最期待去

西豪电影院

看“3D电影”

时间来到60年代,那时的《南方日报》,曾连续多年在“六一”当天头版刊登庆祝儿童节的消息。除了报纸,当时的电视台、广播、电影院、音乐厅等,也会准备各式各样的特别节目。可以说整个六月都洋溢在儿童节欢乐的氛围当中。

至于孩子们自己,广府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饶原生告诉记者,限于交通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去市内的一些景点,或者去游乐场游玩。

“当年小伙伴最喜欢结伴去老的广州儿童公园游玩(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处)。”饶原生回忆,60后几乎整个童年一半的记忆都在那里,那里是最早有丰富娱乐设施的地方,“每到儿童节都被挤得满满。”

而广州市区内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景点,绝对是越秀山,“一进越秀山,孩子们就盯着五羊雕塑和广州博物馆”。

此外,和现在的小朋友们一样,他们也喜欢去广州动物园。1962年,《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动物园还迎来了一位颇受欢迎的“大朋友”——来自越南的大象“引龙”。

去动物园玩耍的习俗,会不会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呢?

让人没想到的是,60年代的小朋友,已经可以看到彩色动画片了,还是3D的!

据《南方日报》记载,节日期间,广州的电影院会特别地放映彩色动画片。饶原生则说,当时全广州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能去西豪电影院看一场彩色动画,“当时西豪就有特技眼镜,类似于现在3D眼镜。”

去西豪看一场《魔术师的奇遇》或《宝葫芦的秘密》,绝对算60后儿童最酷的事。

至于礼物,由于物资相对匮乏,父母大多会选择“自己制造”。饶原生说,“当年流行的风筝、烟盒等,都需要自己先一点点攒起材料,然后再慢慢制造而成”。

饶原生说,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最流行的莫过于赛风筝,每到“六一”时节,家家楼顶都飘起风筝,也算是孩子间的一种比拼。

而随着60年代全国兴起学雷锋大热,儿童之间还掀起了一阵“比勤俭,助人乐”的良好风潮。“大家一到儿童节这种节假日,就跑到人民桥底,等着过往人力车路过,上去推一把,看看谁好事做得多。”

70后

过节可以看

《小兵张嘎》

70年代,儿童节这一理念开始更加深入人心,不单单城市内每年有盛大的儿童活动,在农村,大家也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欢庆“六一”。而60年代的学雷锋热潮,到70年代时,更是不减。

儿童节的活动,除了此前的歌舞话剧等活动,也渐渐增加了具有学习意义的生产学习以及科学技术活动。据《南方日报》记载,当时甚至出现了“小喇叭修理组”等儿童科学教育机构,帮助农村维护村内的广播设备。

电影方面,饶原生表示,《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一系列优秀的战争电影,是老一代人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