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既爱“郭靖黄蓉”,也爱“中国江湖”,靠什么?

南方探针
+ 订阅

话说《射雕英雄传》(下简称《射雕》)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一度断货,英国最大连锁书店Waterstone网站又已经信心满满地贴出了第二卷《A Bond Undone》的预售本,计划明年初面向全球发行。即使还要等上半年才能一睹“芳容”,但已有读者迫不及待地把它加入了购物车。

网络图。

有如此好的兆头,热烈的讨论又来了——

一边是《射雕》英译本出人意料地在欧美大卖,大家觉得中国文学真的要走出去“吐气扬眉”了;另一边却是一组“惨淡”的数据:目前中国作家协会有注册会员作家七千多人,全国网络作家超过十万人,但有作品被译介到国外的作家仅有200多人,而作品在国外真正有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更是寥寥无几。

那么《射雕》英译本能热卖的真相在哪里?能不能“套路”在其他中国文学上,改变中国文学在世界版图上的风景?

一上来就大段注解岳飞遭秦桧陷害历史

不懂行情的老外哪还有心思读下去?

“在《英雄诞生》面世之前,确实有不少言论是带有怀疑的态度”,负责金庸武侠版权运营的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群坦言,金庸作品无论是语言还是知识体系,都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要用英文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并让西方读者理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加上曾经有几部金庸作品在海外遇冷也让不少译者却步。”

对于各种担忧,译者安娜•霍姆伍德是有意识的,但很坦然。她认为,《射雕》的英译本最重要的是译文能否让英语读者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吸引,能否让读者被超凡脱俗的武打所震撼,能否将书中的阴谋诡计翻译得扣人心弦。“为流畅、易懂,不一定非死抠字眼,逐字硬译,一场恶斗的纸上描述最好一气呵成,栩栩如生。”安娜说,“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了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面对种种说辞,安娜在该书的序言中说:“人们认为金庸的世界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异域风味太浓了,太中国化了,译不了。但这个故事里的爱、忠诚、荣耀、对腐败官府和入侵者的抗争又是每一个故事都渴望拥有的。不译,才是最大的损失。”

事实上,不管是在亚马逊上的读后感还是在美国版“知乎”Reddit的讨论平台上,许多读者都给该书打上了高分。有读者如此描述他们的阅读体验:“读这本书时有一种超然的感觉,它更像是在讲述历史而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这里有不可思议的战斗场面,各种武侠特技,里面的人物兼具非凡的勇气和妖娆的魔法。英雄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荒谬的,但不知为什么,又如此令人着迷。”

“从很多西方读者的阅读反馈来看,安娜的翻译是成功的,许多人表示看完第一部意犹未尽,很期待《射雕》的后续翻译。”第二卷译者张菁也认为,翻译《射雕》首先得明确它是一本小说,小说就应该有小说的节奏,让人读得懂而且产生追看的欲望。

“所以不能太严肃,不能一开始就筑起高墙,不能让读者一看丧失‘食欲’。要先把他们领进门再说,慢慢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张菁举例说,比如原著第一章说书人交代宋高宗昏庸、岳飞遭秦桧陷害的大段历史背景,在英译本中就缩短了很多。之所以这样铺陈,是因为西方读者并非现成的“金迷”,他们翻开书之前对中国历史、对武侠文化可能一无所知。假如一打开书就是大段的注解和历史陈述,很难让他们看下去的。“读者不想看,就谈不上爱上这个江湖,更不用说了解中国历史了。所以,译本得先吊起他们的胃口,让他们有阅读的快感。”

在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经典译林第一版《小妇人》译者刘春英看来,包括金庸作品在内的不少中国当代文学在华语世界畅销,但在西方文学世界受冷,甚至空白的“文化逆差”现象,其中得当翻译的缺失一直是最大的原因。“如何让西方读者更好地接纳和顺畅地进入这个陌生的文化世界显得极为重要。”她评价,“所以这次《射雕》的首个英译本不去‘逐字硬译’,而是更强调故事情节的推进,强调‘传神达意’,无疑是聪明且值得借鉴的。”

中山大学原外语学院兼翻译学院院长、翻译学院学术顾问王宾教授也指出,金庸作品从主题、故事情节到语言都是“地道中国货”,用另一种语言,尤其是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去翻译时,要再现和保留这些特性,需要一定灵活性的再创作。

看看成功“走出去”的《红高粱》《三体》《射雕》等等

译者要么母语是译入语,要么是“中外合作”

据了解,当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敲定出版由安娜翻译的《英雄诞生》时,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名字是陌生的,纷纷打听这位“80后”师承何方。但实际上,尽管安娜曾在牛津大学读历史专业,但直到十余年前她才独自到中国游学。她从古典文学入手后,经朋友推荐,买下自己的第一本金庸作品——《鹿鼎记》,由此迷上武侠。金庸善于在虚构的武侠世界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让安娜感到有趣。也正是兴趣使然,她萌生了把金庸作品带到西方世界的想法。

无独有偶,风靡美国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也是借民间力量主动翻译并进行海外推广的。

记者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统计,自《三体》英文版2014年年底面世至今,各个国家、地区的读者就一直在上面讨论不断。至今,将近4年时间共有62817名读者关注《三体》,给出5分的有22370人,占比35%;给了4分的有24935人,占比39%,这表明有74%的读者喜欢这本书。其中有7750个读者撰写了书评,当中对《三体》的科幻想象力及翻译给予了高分评级。

“《三体》的英文译者刘宇昆是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科幻小说作家,十分熟悉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的译文为《三体》加分不少。”类似这样的赞誉书评在欧美重要期刊上多有重复。

“能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得‘信、达、雅’很难,中国译者对外国文化氛围、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掌握大多不尽如人意,而国外译者中能够精确把握中文的人也很稀缺。”刘春英说,近年来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英译者要么母语是译入语,要么是中外合作。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尝试“中外合译”的方法,即,先由中国的译者翻译达到“信”,在此基础上由外国译者来实现“达、雅”;或者中外译者共同讨论完成。

除了翻译人才外,近年来散落在全球各地的网文翻译组也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以“Wuxiaworld”、 Gravity Tales等网站为代表,目前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网站已有上百家之多,译者多为华裔或汉语学习者。

“可读性强又通俗易懂的网络文学,成为他们阅读兴趣的起点、翻译传播的重点,而这些汉译外的作品也是西方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道门窗。”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副教授黄桂萍说,它的大众文化属性和网络生长特点——作者、译者、受众和网络几乎完全同构,以及与外国同行几乎同步起跑的技术背景,使得它有了制定规则、占领高地的更大可能性。

黄桂萍认为,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一个“江湖”,民间往往也不乏高手,政府和民间要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形成优势互补的伙伴关系。比如,政府可以向国内外大小型商业出版社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把选材、译者选择、编辑和出版的权利交给国内或是异域的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等。

西方美好记忆还停留在“中国菜”“功夫”

“中国讲述”要增加新元素

在不少学者看来,金庸作品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习俗和中国元素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集合;而在西方国家,有不少读者已经对中国的武术、功夫电影有浓厚兴趣,这些都是《射雕》译本被青睐的重要因素。译者张菁也由衷地说,很荣幸能参与翻译《射雕》英文版,希望它能借助充满想象力的武侠小说,传播中国古典文化。

但如果人们从近年莫言获诺奖、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入围美国“星云奖”,再到《英雄诞生》的叫好又叫座来对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位置抱以期盼的话,也许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2017年的一组数据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现实处境:中国作家协会有注册会员作家七千多人,全国网络作家超过十万人,但有作品被译介到国外的作家仅有200多人,而作品在国外真正有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可以说寥寥无几。

很长一段时间内,“锦衣夜行”、“酒香巷子深”,都是中国文学在世界版图上的写照,似乎除了武侠小说、功夫电影等真正地进入国外大众的视野,不少时候往往只是被局部地、片面地接受。

“翻译作品能否被接纳,与当地受众的期待视野有密切关系,这样的期待视野则受过去的历史记忆所影响。”王宾说,然而,长久以来西方读者对中国的集体历史记忆还停滞于封闭落后的乡村等偏狭之隅,甚至还被妖魔化,而他们所向往的“中国优秀文化”还主要集中在“中国菜”和“中国功夫”上,因而,与“功夫”有关的文学、影视作品是较为容易“走出去”的。“要把‘走出去’的道路拓宽,就需要我们增加新的‘历史记忆’。”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讲述”。不少学者均认为,不仅仅是文学或者文化圈,而是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在与中国发生着关系,使得各个领域都更重视中国文化。“比如,当前逆全球化浪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文化中侠义精神也有可能让其他国家感到力量和充满期待,也能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黄桂萍说。

“此外,有些观念也需要改变。”刘春英也指出,“我们在面对世界时经常出现两极:要不过于自负,要不过于自卑。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平等心态很重要,不能因为取得的成绩而膨胀,也不能因为还有差距而自卑,而是让不同文化平等互善地交流。同时,从我们本身出发,写出真正沟通人性的文学,人性深层是不分国籍的。”

【记者】谢苗枫  实习生 汤岱惟

【校对】蓝淑茹

编辑 姚昱旸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