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风了》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影片上映当天,72岁的宫崎骏在记者会上宣布将不再制作长片动画。从早年的《天空之城》和《风之谷》开始,就总是徘徊在隐退和复出之间,影迷们早已习惯了这样“出尔反尔”的宫崎骏,笃定这又会是一次“任性的胡闹”。
果不其然,在2016年年末,NHK推出的纪录片《永无止境 宫崎骏》中,他首次公开坦言希望再做一部长片动画,“与其什么都不做的死去,不如在制作中死去的好……”,计划表截止日期标注在2019年。
又一次食言了,但是,这一次对于年逾古稀的宫崎骏来说,与以往的每一次都不同。因为当时(2014年)吉卜力两位创始人高畑勋和宫崎骏的年事已高,工作室解散了制作部,有150名成员离开。尽管,宫崎骏继续挣扎着与时间竞跑,但也深知年迈的吉卜力难以拖动沉重的身躯。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曾经凭借《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为后期吉卜力注入新鲜活力的导演米林宏昌和吉卜力三元老之一铃木敏夫的接班人西村义明,决定组建Studio Ponoc(普乐卡工作室)。
Ponoc,源自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子夜”,寓意着崭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很显然,为吉卜力效力多年的两位后辈,在这个新的起点,满怀对前辈的敬意,希冀着将吉卜力精神传承延续。
作为普乐卡的第一部长片,米林宏昌执导的《玛丽与魔女之花》在历经三年异常艰难的制作,手绘近10万幅原画之后,终于问世了。
这部依然流淌着吉卜力血液的作品,毫无疑问,布满了熟悉的元素。红发少女、飞天扫帚、空中校园、可爱萌宠,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去对应,果然很像《天空之城》版的《魔女宅急便》,又或《哈尔的移动城堡》之《千与千寻》呢。
或许,正因如此,对于这部动画,有人满怀感动,有人失望透顶。
尖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平庸的故事、俗套的剧情、缺点多多的女主角,乃至“无非只想集宫崎骏之大成而已”。
但是,于我而言,影片尽管中规中矩,然而就其故事完成度、动画制作水准来说,仍不失为一部精良之作。它以虽保守却稳健的步伐迈出了普乐卡的第一步。如果了解纯手绘动画制作在这个被CG充斥的时代的难能可贵,或许更能体会其中的不易。
这是一个更为低龄化的故事,你得用孩童的眼光去感受,才能理解玛丽的“蠢”和“傻”。
刚刚转学到乡下的玛丽,离开了父母,每天与几个老年人为伴,在陌生又无聊的环境里,她迫切的想要找点事情来证明自己,可总是帮倒忙,摔了杯子折了花,被园丁爷爷认定“果然小孩和狗狗是不适合收拾庭院的”。
这个开场细腻的揣摩出一个小孩的心理,想要长大,想要把控一切,却在力不能及中受挫。而那一头自己也不满意,又被别人嘲笑的红发,更是加重了玛丽孤单、落寞、委屈的情绪。
因此,当她意外获得魔力,骑着扫帚来到魔法学校,阴差阳错被校长认定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学生,那头红发是正宗魔女的标志,可以想见这个急切想长大的孩子,那种受宠若惊欣欣然的感觉。
这部影片最有趣的一点,也是被评论质疑的一点,就是整个剧情、人物最终的走向。有个美国影评人在其影评节目中吐槽说,结尾玛丽就像是"天行者卢克在学习原力之后却决定回老家种田"。
的确,许多关于魔法的故事,都是关于主人公如何运用魔法来对抗巨大的反派和挑战。但是,在这部影片最关键的时刻,玛丽放弃了使用魔法。如导演米林宏昌所言:“我想用这部作品,传达给大家,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就算在没有魔法的情况下,也可以踏出勇气的一步。”
人的力量和决心,才是最大的魔力。
选择这样一个故事作为新工作室的第一部,这其中有诸多的巧合与必然,又展现出微妙的隐喻。
米林宏昌在吉卜力工作时曾负责诸多动作场景,比如《悬崖上的金鱼姬》、《千与千寻》等,而此前他的两部导演作品都偏向安静,没有太多动作。因此,当他在为普乐卡寻找第一个故事时,玛丽·斯图尔特写于1971年的儿童文学作品《The Little Broomstick》吸引了他,因为其中有许多玛丽骑着扫帚飞翔的场面,这种速度与动作令人兴奋。
而最终成片所洋溢的吉卜力风格,或许是创作者对于吉卜力的感恩与眷恋,当片尾字幕出现“高畑勋、宫崎骏、铃木敏夫”三人的名字时,这种炙热的情感表露无遗。又或许,这种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将铭刻进新工作室未来的作品之中。
前不久,高畑勋离世了。目前,宫崎骏的新片介于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在《永无止境 宫崎骏》里,他在创作的焦灼中,一直念叨着“没时间了”。
力不从心的他,也在无奈中接受用CG进行辅助创作的事实。他抗衡着时间,抗衡着新技术的“魔力”。我们惋惜地看着吉卜力的辉煌在渐渐定格。
蹒跚起步、稚气未干的普乐卡工作室,像极了故事中的玛丽。褪去了吉卜力的魔法光环后,在莽撞和无畏中前行。
这部作品没能让大多数人满意,但或许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有更新的突破,秉持手绘制作的传统,带着吉卜力的基因,将这美好的风格和品质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