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影星佘诗曼抱怨说,每天有50多个人拜托她买票,但自己手里也仅有1张票。
这场在香港红磡连开17场的“演唱会”,没有任何嘉宾和舞台特效,只有一个人拿着话筒在说,却一票难求。这是香港“栋笃笑”艺术的开拓者黄子华“收咪”表演秀,预售票价格早已被黄牛连翻几倍,如此惊人的号召力,除了歌神张学友,还有谁?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什么是“栋笃笑”。
2012年10月4日,香港,黄子华首场栋笃笑演出举行。(东方IC/图)
“栋笃”二字,在粤语的语境中,意为“站立”。但“栋笃笑”的意思并不是“栋笃”加“笑”这么简单,而是一个人在舞台上站着讲话,能让所有坐着的听众们捧腹大笑。
其实“栋笃笑”是香港演员黄子华翻译而来的一个舶来语,它的英文名叫stand-up comedy。
“栋笃笑”不是脱口秀
刚接触stand-up comedy,或者是“栋笃笑”的人,都会犯一个毛病,就是将“栋笃笑”与脱口秀混为一谈。有时在媒体报道上,也会发现有些表述将二者混淆。
“栋笃笑”其实就是粤语地区的stand-up comedy,如果要更准确地表达stand-up comedy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单口喜剧”。上海地区的朋友们可以将stand-up comedy理解成“海派清口”。
尽管“栋笃笑”和脱口秀这两种表演形式都来源于美国,但他们的定义是不一致的。
我国观众对脱口秀这个名词应该不陌生。这个由英文talk show音译而来的名词,意为谈话节目。顾名思义,脱口秀就是一档广播或电视节目。通常脱口秀都有嘉宾席,由学者或者对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
20世纪80年代起,脱口秀成为了一大潮流。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的40%。脱口秀的内容也扩充至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以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最为国人熟知的脱口秀节目应该有“肥伦秀”(The Tonight Show Starring Jimmy Fallon)、“鸡毛秀”(The Jimmy Kimmel Show)等等。
“栋笃笑”与脱口秀不同点在于,“栋笃笑”是单枪匹马,脱口秀则是群体协作。美国喜剧演员威尔·法洛曾经用“辛苦、孤独而恶毒的”来形容“栋笃笑”。“栋笃笑”是一个人站在舞台上逗大家笑,其实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单口相声。
但“栋笃笑”与单口相声仍有区别。单口相声以某个固定的话题为内容,以幽默、逗人发笑为表演目的,侧重娱乐;而“栋笃笑”会在一个大体框架内,随着思路变化不断变换话题,讲述故事、表达观点。而且,不同于单口相声表演者与观众的零互动,“栋笃笑”台上台下互动频繁,表演者与观众有不少直接的对话。
“栋笃笑”在香港
早于七八十年代,多名香港的金牌司仪和名嘴主持人,已经有类似“栋笃笑”的演出。他们大多以主持调侃的形式,讽刺时弊,反映社会百态。早期的节目和表演,均由多位幕后资深编剧和精英撰写,最为观众们熟悉的,应该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著名词曲家黄霑等。
随后,在八九十年代,许多香港的综艺节目、大型节目等,主持人介绍节目和嘉宾的讲稿对白、颁奖典礼中颁奖嘉宾的颁奖词、节目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串场等,均以趣剧小品、栋笃笑等趣味形式展开。
在香港,首先将之以单一节目表演(超过两小时)的是黄子华。1990年,黄子华决定将其在娱乐圈的个人经历以stand-up comedy形式表述,并决定从此退出娱乐圈。然而,极具讽刺性地,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都没有红的他,靠着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瞬间爆红。而“栋笃笑”是黄子华自创的名字,这也使他成为“栋笃笑”鼻祖。
栋笃笑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渐渐广为香港普遍观众所认识和接受,香港观众也十分喜爱这一表演形式。最疯狂的莫过于黄子华在14年于香港举行了11场栋笃笑,在近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全数门票在两小时内被“秒杀”,创造了香港的票房神话。
2010年11月2日,香港,黄子华当晚首度在红磡举行栋笃笑《20年娱圈血肉史》。(东方IC/图)
“栋笃笑”的内蕴
我们现在一提到港派文化,脑中浮现的画面一定有茶餐厅、街市、摩天大楼等。大家所认为的港派文化并非指精英文化,而是与之相对的市井文化。
英国文化批评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书中提到,情感结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是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特的生活的产物。
以“栋笃笑”鼻祖黄子华的“栋笃笑”表演为例,他的题材都是从香港人们在那一时期的共同情感结构提炼出来。从回归前的港人的迷茫,到回归后港内的变化;从自己进入演艺圈的不得志,到在红磡体育馆四面台进行演出;从开始流行瓶装水喇叭裤的年代,到如今的豪车多功能手机……这些基本上都是黄子华本人的亲身体会和感受。
台下观众也能从黄子华的口中看到自己在这一时期相似的影子,这种心理学中称为“共情”的心理咨询手法,也似乎能体现在“栋笃笑”表演中。台上的黄子华就像咨询师,借助本人的知识和经验,将台下观众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进行联系。他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所在,而是将他对这件事的认知和感受讲出来,让观众在笑声过后进行反思。
“栋笃笑”十分注重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如果你看过“栋笃笑”的现场录像或亲身去听一场“栋笃笑”,你会发现观众们会时刻对台上表演者的话语进行反馈,最直接的反馈莫过于台下接连不断的笑声。整场“栋笃笑”可谓是观众与表演者的狂欢派对。
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提炼出了“对话”和“狂欢”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同样能用于分析黄子华的“栋笃笑”。“狂欢”是指“栋笃笑”给台下所有人带来全民性的、包罗万象的欢乐。
而“对话性”是“栋笃笑”的显著特征。黄子华特别擅长“戏仿”,即调侃式地模仿读者和听众所熟悉的作者与作品中的词句、语气和思想等,像是讽刺和黑色幽默。
在他的栋笃笑里,观众经常可以听到各种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此外,这些情景、人物形象以及他们间的对话不仅仅是全民参与的、包罗万象的,而且也是具有褒贬双重性的。既有对现实的批评,又体现了一种对理想乐观积极的追求。
“栋笃笑”是有鲜明的香港特色的,其内容几乎涵盖了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各个层面,也反映了大多数典型香港人的心态。在生活这袭华丽的袍子上,“栋笃笑”表演者用言语把袍子里的虱子一个个拎出来。
因此,“栋笃笑”具有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若将“栋笃笑”复制到别的城市,也要遵循该城市独有的特点。就像海派清口与“栋笃笑”虽同为单口喜剧,但两者从方言到内容都不相同。在“栋笃笑”里,我们能一窥香港社会和港人心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