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顺德区档案馆,由顺德发布微信小组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张爱玲《更衣记》
上述固然是张氏的讥诮之语,不过衣服对于女性而言,确是早已超出保暖蔽体的实际功用,可说是身份、阶层的象征,但说到底,最终体现的还是她们对于美的追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修编的《顺德县志》于“生活习俗”一章里便有“服饰”一节,以时间为序,按照性别、阶层,历数自清末以降,顺德百余年间的衣饰变迁。
清末
”富家女子穿高领、圆脚、滚大边的旗装,束管裤,或百褶裙,尖嘴绣面木底平脚鞋,以金簪、银簪、玉镯、玉耳环为饰物,老妇多戴云额。
元宝领镶花
水仙花纹缂丝袍
寿字纹刺绣袍服
鱼鳞百褶裙
琵琶襟刺绣坎肩
清代霞帔
清末汉族男女服饰
一般女性多穿宽袖、滚大边大襟衫,着平底鞋(多有搭带),佩戴档次较低的银饰和玉饰。
农村妇女多披扎裹头巾,着布鞋、木屐或赤脚。
”
圆领彩条镶绲大襟红袄
印花绸大裆裤
该款裤子宽松舒适,适合劳作
民国时期
富家女子多穿旗袍(冬为窄长袖、长脚、中腰、高领,夏为及肘中袖),鞋有高、中、平跟各款,以软皮或缎作面,饰物有戒指、玉镯、耳环及各种头饰。
贫家妇女多穿京青粗布大襟衫和大裁裤。
粉红绸缎刺绣长袖旗袍
乔其纱高领无袖旗袍
20世纪30年代的时髦女郎
民初女学生服装图
建国后
(50年代)女子以蓝色灰色青年装、列宁装、军干装、文装为主,冷天外加短褛或棉衣(中式及对襟反领列宁装均有),夏天为长短袖净色或花衬衫、西裤;鞋多为平底布鞋或凉鞋。老年妇女(尤其农村老年妇女)仍穿唐装衫裤。
50年代的女生小合唱
湖南省溆浦县仲夏乡新升社妇女舒兰翠试验0.1号包谷
1971年《井冈山画刊》宣传画
80年代以后,女性的穿衣打扮可谓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期,或青春靓丽,或端庄典雅,追求的是个性的彰显,已不再拘于单一风格。唯一不变的是女性与衣服的关系依旧亲密,服饰体现着她们对自我的认知,是她们对社会变迁的另类回应,更是她们对于美的自由表达与追求。
顺德发布微信小组编辑
来源 | 顺德档案馆
图片来源丨珠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