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水乐平簕竹洲:生态之美从记忆回归现实

佛山河长
+ 订阅

距离黄塘渡口以南约5公里的北江江心上,在广佛肇城轨和二广高速北江特大桥底,一个名为“簕竹洲”的小岛是河心岛走访系列活动的又一个目的地。这个看似杳无人迹的江心岛,在时间的长河中早已和无数人发生过特定的故事,每个与簕竹洲邂逅的人,又总有一段未曾磨灭的记忆。

时间会冲淡记忆,江水在侵蚀小岛,人们也在努力守护这个小岛。今年,佛山市提出要高水平建设“一环生态圈”,严格控制48个河心岛的开发建设,簕竹洲被纳入保护范围。对簕竹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或将为更多人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

今年,佛山市提出严格控制48个河心岛的开发建设,簕竹洲被纳入保护范围。/林洛峰 摄

疍民心中的“老朋友”

春节假期过后,位于三水区乐平镇的黄塘墟仍有点冷清。一堤之隔的北江上,却有着与墟市截然不同的热闹景象:江水自北向南流淌,水面上密布着数十艘乌篷船,停靠在黄塘渡口的渡轮等到三俩乘客,便响起均匀而急促的引擎声,慢悠悠地离岸而去,自东向西稍微偏南的航线上,不时有渔民棹着小船经过,与远处的钢铁巨轮形成鲜明的对比。

“簕竹洲?在下游大概5公里的江心上。”2月26日10时许,在北江黄塘墟边上渔船停泊点,今年63岁的疍民谭间好一边向路人兜售刚捕捞到的渔获,一边爽朗地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触及到记忆深处,她完全打开了话匣子,收也收不住。

“还是我刚记事的时候,洲上有贼佬,一到晚上就出海抢劫。”回想起儿时的一次经历,谭间好仿佛历历在目。她说,一天晚上,她和弟弟随爸妈驾船出北江打鱼,刚到簕竹洲附近水域,她爸一声惊叫——“贼佬来啦!”——一下子把她吓得睡意全无,随后便是一家人拼命将船棹离簕竹洲,她也没见到贼佬的半点踪影。

对簕竹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或将为更多人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林洛峰 摄

随着年岁渐长,谭间好对簕竹洲的惊慌感逐渐被一种亲密的情感所替代,就像老朋友一样。她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簕竹洲上种过番薯、小麦和麦豆。疍家人没有土地,在粮食短缺的年代,谭间好会和其他黄塘疍民一起登上小洲,在地上寻找附近村民挖剩的番薯。要是遇到汛期,簕竹洲与附近的横岗村被江水阻断,谭间好顺路摆渡村民登洲劳作,这时总能收到村民赠送的番薯、麦豆。

“这几年簕竹洲萎缩了不少。”从船屋中传来一把低沉的男声,打断了谭间好的回忆。她的丈夫,70岁的陆树容从船屋走出,说起在去年夏天汛期,大水又冲走了簕竹洲北边一部分沙面。这时,不远处传来一声吆喝,70多岁的渔民谭根源站在一艘快艇上,他已经准备妥当,即将与记者一道前往下游的簕竹洲。

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

顺江而下,浪遏飞舟。谭根源口中的簕竹洲往事不时与谭间好的回忆互为印证。他补充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簕竹洲的一部分还是当时三水县畜牧局所管辖的牧场,高峰时大概有100多头水牛在洲上放牧。而洲名之所以叫做“簕竹”,是因为洲上原来有3棵簕竹,后来可能是大水或者河砂采挖的缘故,这几棵簕竹不知所踪。

从黄塘渡口出发大约经过10分钟,快艇在簕竹洲的东北角靠岸。同行的乐平镇住建部门工作人员邓绍能已有多次登岛经验,只见他利索地跳上一片沙面上,随着惯性向前踉跄几步,身后便是深陷进去的鞋印。沿着他们曾经登岛的路线,先是穿过一片荒草丛,一条被假芋头簇拥的小径映入眼帘。半米高的假芋头之间,既有丛生的杂草和蕨类植物,也有连排种植的小叶榄仁,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小岛至今仍有人在开发利用。

簕竹洲的面积约为678亩,权属属于三水约295亩,剩余383亩权属为四会大旺。/林洛峰 摄

“现在簕竹洲的面积约为678亩,权属属于三水约295亩,剩余383亩权属为四会大旺。”邓绍能一边用手指着从簕竹洲上空飞架而过的广佛肇城轨和二广高速跨北江特大桥,一边告诉记者,大体上以桥为界,桥的南面小岛范围属于四会大旺所有,北面范围属于横岗村所有。在佛山市有关河心岛的保护政策出台前,簕竹洲权属为横岗村部分已被私人承包,且承包的租期为20年,承包人在岛上进行园林绿化植株的培植。

从小径转入一条南北朝向的大路,大路两旁密集种满了紫荆树,紫红色的紫荆花层层叠叠,还有一些已经掉落地面,给人以鲜花簇拥,落英缤纷的美感。沿着大路往北走穿过紫荆树丛,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荒地,再往南折回到大桥底,两排铁丝网将簕竹洲自东向西拦腰截断,远远望去南边,隐约可以看到几排蕉树,还有两个高耸的高压电塔。

关于簕竹洲的权属,乐平镇湖岗村委会横岗村民小组长邓仕锦给出了更明确的划分。他说,四会大旺南江袁村、赵村占有小岛部分土地,小岛在桥的北边部分属于三水云东海街道杨梅村和乐平镇横岗村。横岗村在小岛上原有100多亩土地,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沙偷采猖獗,现在只剩下不到100亩。在2007年左右,村里将岛上的土地租给外地人,现在用来种植园林植物,水土得到较好的涵养。

从小径转入一条南北朝向的大路,大路两旁密集种满了紫荆树,紫红色的紫荆花层层叠叠。/林洛峰 摄

生于斯、长于斯、相守望

与簕竹洲半江之隔,相聚约200米的横岗村里,当地村民见证着小岛的萎缩。今年70岁的邓姓村民说,簕竹洲上属于横岗的部分原来被称做“横岗洲”,从他记事到现在,原来横岗洲70%~80%的土地已经不见了,他也认为,河沙开采和江水冲刷,是造成小洲萎缩的主要原因,幸好河沙开采问题在近些年得到了比较好的遏制。

如今政府部门提出对簕竹洲进行生态修复,得到了横岗村民的广泛支持。今年近50岁的何姓村民回忆说,小时候他会牵牛去簕竹洲上吃草,夏天水位高时,他就扯住牛尾巴涉水过去,要是秋冬时节水位下降,横岗与簕竹洲之间还会裸露出一片漂亮的沙滩。

邓国祺向记者回忆在簕竹洲种甘蔗的往事。/林洛峰 摄

“11月是收割甘蔗的季节,只要在沙滩上铺上蔗皮,拖拉机就能开到洲上。”今年89岁的横岗村民邓国祺说,因为北江夏季常常发大水,所以簕竹洲上的作物一般要到晚造才能有稳定的收成,到后来村民很少愿意在洲上种植番薯、麦豆等作物。在1987年,他索性以3年5000元租下簕竹洲130多亩地,带着两个儿子在洲上种甘蔗。

虽然砂质土不利于甘蔗的生长,但在簕竹洲上种甘蔗成为邓国祺收获人生“第一桶金”的一大契机。原来在1990年,他将簕竹洲上砍剩的蔗尾用做蔗种,总共运了6船蔗种到青岐,同年他在青岐万金沙以5年18000元租下400多亩地,继续从事甘蔗种植。次年,邓国祺迎来大丰收。他至今还记得,400多亩地一共收获了2700多吨甘蔗,70多人帮忙砍蔗,晚上住满三个工棚。这次丰收,让邓国祺净赚了27万多元。

1995年从青岐回到横岗,邓国祺就很少再有踏上簕竹洲了。偶尔他也会闲逛到村前的堤坝上,远远眺望半江之隔的那片翠绿,他和簕竹洲的故事也会作为他人生的一部分,不时向后辈提起。

【撰文】林洛峰

编辑 潘智玲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