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竟有这些能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常见但不一般

深圳大件事
+ 订阅

点心、腊肠也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可以,别看深圳和不少城市相比“小小年纪”,但是在一些传统的老社区里还真隐藏了一批经典小吃,而且成功申请了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8年以来,深圳先后公布了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深圳传统小食”专门被归为了一个门类。对这类“非遗”美食的解释是,曾经让深圳原住民留下绵长记忆的传统小吃,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分为油品类和糕品类,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和宝安区、罗湖区的旧时村落。

刚出炉的老婆饼

老婆饼、蛋黄酥、核桃酥……粤式酥点从“非遗”到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给人一种”历史感”,好像离现在生活很远,实际上有些“非遗”早就在深圳成为了消费者品牌。粤式酥点就是其中一个。老婆饼、蛋黄酥、潮式酥、核桃酥等等都属于酥点的范畴。他们是广东传统小食中的一个独特系列,其制作技艺已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目前在深圳主要分布于宝安区松岗街道。比如宝安区的“麦轩”就是成功做成品牌的粤式酥点,作为宝安区的区级非遗项目,麦轩得到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的支持。2017年12月13日上午第十三届深圳创意十二月,麦轩的糕饼创意文化活动也是其中一个部分。

麦轩酥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孩子们怎么做酥点

在活动中,市民可以了解到麦轩的历史。清末民初,广东省陆丰县潭西镇崎头村人庄智敬,根据祖传酥点制作技艺,结合他在广州食品店打工时学到的西式糕点技术,在家中专事酥点生产,并将产品运往县城销售。

他将粤式酥点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子庄信德和同族侄儿庄信珍,庄信珍后来只身前往香港元朗从事粤式酥点制作与经营,成就了香港酥点的一支。

而1990年,第四代传承人庄流创与父亲前来深圳市宝安区从事粤式酥点的制作、经营,目前,他创办的深圳市麦轩食品有限公司,主打产品粤式酥点在华东及港澳等地都广受欢迎。

麦轩酥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孩子们怎么做酥点

如今“麦轩”品牌、集研发、生产、销售中高档传统糕饼为一体的食品企业,专注制作饼,

粤式的糕点小吃还有油角、糖环、云片糕、艾果、松糕、鸡椿角等等,不少都是糯米粉和砂糖为主原料,制作工艺也都非常复杂,工序较多,如云片糕的制作要经过十几个工序,而其中的备料、陈化、蒸烤、切糕工序尤为讲究。在传统小食的制作器具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压制糖环的模具和木制松糕模屉。此外,做油角时是将酒瓶作为“擀面棍”,这也令加工场面显得很有情趣。

腊肠、奶茶、粽子都是深圳不容错过的“非遗”美食

除了酥点,深圳的非遗小吃还有不少。比如公明产的腊肠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公明人做腊肠也是一个传统,而早自上世纪初,公明出产的腊肠,其制作工艺和风味就已与广式腊肠有所不同。1955年,宝安公明一家食品站制作腊肠的师傅周山,在当地腊肠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公明人喜欢的口味,创制了一种味道独特的腊肠。此腊肠香气扑鼻,品尝时咸、香、脆之感流连舌尖,人们纷纷称赞其胜过其他地区出产的偏甜的广式风味腊肠,遂被定名为宝安公明腊肠。目前,该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为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

光明腊肠

奶茶一直都被认为是香港的特色,在香港油麻地,有家“美都餐室”百余年间都在供应奶茶,奶茶的制作技艺源自第一代传承人麦松旺。1995年,宝安区私营业主余庆池在该店偶然喝到奶茶师刘钦昆制作的奶茶,赞不绝口,于是决意向刘钦昆学习奶茶制作,最终得到刘钦昆的真传,成为该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余庆池近年来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大胆调整了师傅传授的奶茶配方,所制作的奶茶甚至被师傅连声夸赞。他成立的以提供奶茶为主要服务项目的“深圳市池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于2015年11月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

上川橹罟方粽是用具有多种药效的橹罟叶包裹而成的,工艺繁杂,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与养生、保健功能,也是上川黄氏对“父母慈、儿女孝”的表现,传至今日已数百年。《上川橹罟方粽制作》一直是民间手工制作,是新安上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当代主要传承人黄喜容幼时于上合黄氏宗祠私塾读书,受村人喜食橹罟方粽的影响,非常热衷于橹罟方粽传统制作工艺的追寻和研究,19岁时嫁予刘财喜之子,学习了上川橹罟方粽的传统制作技艺,通过潜心学习和研究,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常年向返乡探亲的香港同胞和海外亲友传授橹罟粽的传统制作技艺,又组织并带领村中年青制作橹罟方粽,为上川橹罟方粽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记者 谢宇野 

本文版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且为未见报内容。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获得转载授权,请联系南方都市报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