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一点,官场升迁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南方杂志
+ 订阅

文丨顾易

编者按

在其位谋其政,这就是为官者的责任。在官场上,同等职位的人,为人民谋利越多,获得升迁的可能性就越大。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责”,学习学习官场晋升必备技能之一。

责:与利相连,由职所定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责”,会意兼形声字。

甲骨文

,形似用木刺取贝中肉。

篆文

,《说文解字》:“责,求也,从贝,朿声。”意思是“责”是求取之意,本义为用木刺,取贝中肉而食之。“责”的本义是指用尖木刺取贝中肉而食之,反映了上古时人类的渔猎生活写照。从“责”的本义里最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为求取、索取,继而引申为要求,如“责成”“责令”;由于有强烈的要求意义,又引申为“责备”“责难”;“责”还表示质问、追问,如“责问”“诘责”,表示处罚、惩罚,如“责罚”“杖责”。

带“责”字的成语有:“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引咎自责”表示主动承担责任,并作自我批评;“罚不责众”指某种行为即使应该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守土有责”指军人或地方官有保卫国土的责任;“求全责备”表示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为官避事平生耻”是一句古话,指为官从政以敷衍塞责、怕事躲事为耻。为官从政,就意味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而职位越高,责任也越大。所谓“为官即为民,有责当尽责”,为官者必须时刻以“为民”、“尽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为“懒政”、“为官不为”找任何借口,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为官从政必须具有责任感,这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仅关乎个人得失,更关乎社稷发展、百姓福祉。假如为官者缺失责任心和责任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了不担或少担责任而“避事”,结果必然是错失良机、延误发展,辜负百姓的信任与期待。“责”字揭示了责任的来源和内涵。

责任来自于利益

“责”从“贝”,贝为钱财货物。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责,与利相联系,有多大的利就要负多大的责。为官者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成其事。因为,利益越大,报酬越高,责任也就越重。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太行山有两位长者,擅长教人经商谋利之道。凡人只要得其传授,日后定能名噪一方。然而,他们收徒却有一个条件,需经过一次体能考试。其法简单:一长者在山顶,一长者在山下。山下的长者给求学者每人背一只坚实的皮背囊,其大小恰和人的后背相等,并叮嘱道:“背囊不可解下,内里所盛之物名为‘责任’,路上会有人建议你们添减,切记慎重选择。到山顶即有师傅交给你们‘利益’,务必于日落前带回。”求学者感到背囊里只是装了少量细沙,不算太重,便轻快地登山了。一路上,不断有路人抱着装有细沙的容器对他们说:“再加些‘责任’吧,这是老师对你们的锻炼!”起初这些登山者并不觉负重,会欣然答应他们将沙子添进背囊。而随着登山的艰难,当感觉背囊越来越沉重,他们就开始拒绝路人的添加,并且步伐也变得缓慢。虽然他们咬牙坚持,但还是因为不堪重负,瘫倒在离山顶不远的地方走不动了,看样子日落前很难下山。

此时,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走到跟前,看到他们疲惫的样子,就说:“你们太愚笨了!既然背上的责任如此沉重,何不卸下它轻装登顶?况且山顶的那位老师也并不在乎你们背多少东西,因为他还要给你们的背囊里装利益。”众人觉得颇有道理,既然负重难以登顶,干脆把它卸下。但他们发现背囊是卸不下的,而背囊上的口子也是只能进不能出。几个人在背囊的底部摸到一个塞子,轻轻一抠便脱落,露出一个小口。顿时,背囊中所有的细沙顷刻就漏完了!他们终于一身轻松地来到山顶。山顶的另一位老者看到他们,高兴地说:“好!能坚持到山顶就好!来,我把利益交给你们!”他将众人带到一个写着“利益”两个字的大水缸前,拿起水舀,给众人的背囊中盛水,并说:“将这些‘利益’带下去,交给山下的师傅即可。”众人见是装水,慌忙再用塞子堵背囊下的小出口,却发现塞子和出口都是一次性的,只能拔出不能再封堵……里面当然一滴水也装不进去!老师傅问:“你们将责任丢掉了?”一位性子直率的青年很干脆地说:“不把沙子放掉,怎么往里面盛水?”老师傅说:“水可以淹进沙子里呀。利益是融于责任中的,丢弃了责任,利益也会从责任被丢弃的地方失去!”

为官者若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个人享受,却不负责任,完全违背了为官之道。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为官者身上的责任承载的不仅仅是组织的信任,更是人民的期望,如何履职尽责就是要搞清楚“责任”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责任,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因未做好分内的事而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在其位而谋其政,这就是为官者的责任。从事任何职业,其享受多少权利、获得多少利益,就必须担当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付出相对应的劳动。对于为官者来讲,国家给予某个职位的薪酬福利和对官员的选拔任用,是与该职位的为官者为人民尽了多少责任,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相对等的。同等职位的人,为人民谋利越多,获得升迁的可能性就越大。

责权决定于职位

“责”是“王”者出头,乃为有地位之人。职即是权,多大的权力也意味着要负多大的职责。不同的职位决定了责权的大小,越位越权,其实也是一种失职。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有一次,战国七雄之一的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他手下的典冠担心他着凉,便找掌管衣服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韩昭侯睡得很舒服,醒来后,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侍从回答说:“是典冠。”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服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

有的官员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见识是广博的,便爱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比谁的都好,遇事便自作主张,越级、越位、越权处理工作中的事情,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任何权力都有运行的限定范围,即权力行使的有限性,权力不能随意扩张,为官者必须遵循“到位不越权,用权不越位”的原则,不沉溺功劳,不推诿过错,以法律政策为准绳,筑牢思想底线,紧绷道德琴弦。

“权”与“位”的定位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职位来定的,又会有一些具体的分工条目加以界定,逾越这些界定,那便可能是“越位”或“越权”。其具体表现可能是有意或无意代替上级领导作出某些不该作出的决定或表态,这是上下级间的“越权”“越位”;或者表现为分管工作不明确,比如分管党务的越权管理行政事务,这是平级间的“越位”“越权”;还有一种“越权”或“越位”,那就是上级不能有效授权,从而有意或无意“越权”从事下级应该完成的任务,或者有意或无意跳开中间环节“越位”管理。因此,为官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做到“用权不越权,到位不越位”,这就是“责”字的为官辩证之道。

追责要严己宽人

“责”字的引申义由“求取、索取”继而引申为“要求”。责人宽、责己严,是为官者的基本行为准则。为官者一定要对自己要求严格,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对他人要有宽恕之心。严于律己即是忠,忠于自己的品德,能够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而宽以待人即是恕,以自己的德行收服人心,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忠心。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在长孙一族中,有一位低调的清官,他就是长孙俭。长孙俭所管辖的郑县县令泉璨,被百姓控告,经查情况属实。长孙俭就召集所属的全部官吏,在厅堂前自述己过,肉袒自行处罚,而不对泉璨治罪。从此以后,他所统管辖地区的吏员都知道自己的上司为人正直、责罚分明,个个严肃自律,不敢违犯法律。魏文帝得知其事,专门下诏书慰劳他。西魏大臣宇文泰,也写信给长孙俭说:"最近听说你管辖范围内有县令犯罪,于是你就自责三十棍,以肃清吏治。我十分感动,慨叹良久,而说不出话来!"长孙俭自己清正廉洁,为部下做出了榜样,并怀有仁慈、宽恕之心。有一个偷盗的人,被抓获后,长孙俭查明情况,进行教诲,然后放其回家。那个人,改恶从善,发誓做好人。长孙俭从政期间尽职尽责,重视农耕,兼及习武,人民安居乐业。百姓都很感念他的恩德,所属的吏员们上奏朝廷,请求为长孙俭建筑一座"清德楼",树碑立传加以颂扬。长孙俭在荆襄地区任刺史长达七年,当他离开时,百姓们都依依难舍。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只有宽容的气度才能赢得信赖,严以律己才是对自己负责,对百姓和国家尽职,这就是“责”字的智慧。

履责要勇于担当

“责”的本义是指尖木刺取贝中肉而食之,在古代,想要得到食物就要先付出劳动。为官的道理也一样,人民群众把权力交赋到官员手中,为官者就有义务利用好手中权力,接受并负起责任,为人民群众解忧排难,这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故事

担责,是一种勇于接受的态度,更是一种敢于负责的行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小男孩在门前的空地上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窗户的玻璃。邻居家非常生气,大声地训斥了他,并向他索赔12.5美元。那个年代的12.5美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以维持半个月的生活开销,所以这对于每个月的零用钱只有几分的小男孩来说,简直难于登天。带着万分的惊恐,男孩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平时十分宠爱他的父亲却要他自己赔钱,对自己犯下的过错负起责任。男孩惊讶地说:“这怎么可能,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这时,父亲从兜里拿出了12.5美元,严肃地对儿子说:“钱我可以先替你还上,但算是我借给你的,一年以后你必须还我,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是你的责任。”从那以后,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他放弃了平日里热衷的各种游戏,把课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最终,男孩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挣够了12.5美元,并把它还给了父亲。在把钱交到父亲手中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后来,小男孩上大学毕业了,正赶上美国经济大萧条,他的父亲破产了。年轻的男孩主动承担起照顾整个家庭的责任,并资助哥哥重回学校学习。再后来,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男孩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开地批评自己所在电视公司的最大赞助商——通用电气公司。结果男孩被辞掉了,转而投身政界。在政界,男孩同样通过努力获得了自己梦想的职位。不久,美国又出现了一场经济危机,这一次他担负起了引领美国走出困境的责任。八年后,男孩成功了,当然,此时我们已不能再称他为男孩了,他就是闻名世界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成功从不怜悯胆小、怯懦者。敢于负责,是为官者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同时,担当精神要有承担责任的行动,这就要求为官者无时无刻不忘自我武装:用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有助于责任的履行;用运动武装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承担的本钱;用乐观来武装自己的态度,积极显示着担当的层次;用善良武装自己的心智,好的出发点才是正确的担当。责任,大者要“保家卫国,奉献社会”,小者要“赡养父母,抚育儿女”。诸葛亮失街亭后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丞相,他的勇于承担得到的是后人的尊重。为官者面对失误,应勇敢地承担责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吸取教训,杜绝同样错误,这就是“责”字的为官之道。

为官一任,肩负着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稳定的重责。为官者无论身处何地,身履何职,都应时刻铭记“责任”二字:为官要“守责”,不“守”不位。如果为官者搞不清“我是谁”“为了谁”,权力观、价值观、金钱观发生偏向,就管不好自己的嘴巴,放不好自己的双手,站不好自己的双脚,到最后守不住自身的责任,以致最终掉了责,失了职,败了名。因此,为官者要把好权力关,看好金钱关,过好思想关,关关严守,责任到位。为官要“尽责”,不“尽”不休。为官者应当在守好本“责”的同时,需要尽力、尽心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官者“尽责”是要弃荣耀之心,改懒惰之性,革不为之态,能忍于清廉,能敢于担当,能勇于先行,能久于奋斗。为官尽了责,自然是为官有为,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公仆;为官要“专责”,不“专”不威。为官要“专责”,是要确定为官者的岗位责任所在,分清权力界限,以防为官者走错位、用错权、办错事。为官者“专责”,久而久之,“专”便可立“威”,立领导干部中的威信,立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官  箴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解读】

朱子注解:“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意即多责备反思自己,则可以修身养德;少些责备他人,他人也会对你更加服从,而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过分责备,把责任都推卸掉,把失误或者过错归咎在别人身上,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还容易引起周围的反对和埋怨,甚至憎恨。梁启超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君子待人接物,应像大地一样宽厚,无所不载,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所以,如果一个人有包容别人的气量,那么他的处世接物,就会坦坦荡荡,没有芥蒂,这样,他也就会得到重任和人的信任。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