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厂以每年约30座的速度增长。如今,全国已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约250座。
▲重庆丰盛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华社发)
▲工作人员在操作巨型机械手臂抓取垃圾。(新华社发)
前世今生
按照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垃圾焚烧属于“无害化”环节,是垃圾最末端的处理方式之一。
作为后起之秀的垃圾焚烧,在中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史。
1988年,深圳清水河垃圾焚烧厂点火运行。2000年前后,出于环保需求,中国开始关停小火电厂,相当一部分小火电厂借机改建为垃圾焚烧厂。按徐海云的说法,“黑天鹅”虽然变成了“白天鹅”,但技术差、污染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直到2005年以后,上海、宁波等城市引进国外先进的焚烧设备和技术,垃圾焚烧才开始走上合规运营与清洁焚烧的轨道。
垃圾焚烧凭借自己的优势,成为解决垃圾问题的首要选择。《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意见》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较省、减量效果明显、余热可以利用等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以日本东京为例,东京23个区建了25座垃圾焚烧厂,且都在市区;巴黎在市中心相当于北京西单的位置建了垃圾焚烧厂。在日韩和欧美,垃圾焚烧基本被认作是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垃圾末端处理技术。在人口密集的日韩,垃圾焚烧更是走上了主流的位置。
污染争议
目前,垃圾焚烧引发争议的威胁物有3种:二噁英、飞灰和渗沥液。按照多位专家观点,垃圾的清洁焚烧,技术上没有问题。
北京市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曾研究中国垃圾问题30年。他说,二噁英其实是一组物质,只有含氯的高分子材料,如胶皮、塑料在320-850摄氏度之间燃烧才会产生。但现在的焚烧炉一起炉,就会在几秒钟之内达到850摄氏度,起炉之后半年不停昼夜地烧。停炉也要求在3秒钟之内降到320摄氏度以下。“这一起一降,排放的二噁英是极微小的。”王维平说,“比吃羊肉串和抽烟还少。”
实际上,垃圾焚烧的核心技术和主体投资是烟气净化。王维平说,10亿元的投资,6亿元都用在烟气净化上。二噁英之外,其他排放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都靠烟气净化设备进行严格控制。以二噁英的排放标准为例,我国采用与欧美一致的最严苛标准。
对于飞灰,徐海云和王维平都指出,环保部门将飞灰定义为“危险废弃物”,有可商榷的余地。王维平说,曾有实验将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做成砖,放到水里。每周检测水,持续3年,发现水质并不会发生变化。王维平认为,飞灰一旦经水泥螯化,不会传导污染。但在目前,飞灰是许多环保组织检测的对象,这也使公众对垃圾焚烧的恐惧加深。
渗沥液,其实是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污水厂处理不了,但渗透膜反渗透膜技术可将其处理至可饮用的水平。
他山之石新加坡
系统高效,注重细节
数据显示,2015年新加坡每天产生约2.1万吨垃圾,其中约36%被焚烧,61%被再循环利用,仅有3%的不可回收、不可焚烧的垃圾直接填埋处理。而即便是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也会利用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
新加坡垃圾焚烧厂的建设会进行前期规划,基本在工业园区建设,以减小对公众的影响。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监管和公众的教育,使新加坡垃圾焚烧厂往往比一般工厂还要干净。
具体而言,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转化成电能;焚烧剩余物及污染物在排出前都需要处理,以确保达到排放标准;焚烧产生的废气则会经过3个步骤处理:一是通过高压静电除尘器过滤掉约90%的粉尘,二是注射熟石灰粉来处理氯化氢和二氧化硫,三是在过滤袋上使用催化剂分解二噁英。
此外,新加坡对垃圾焚烧项目的监控也十分严格,新加坡的排放标准大多数与欧盟一致。焚烧厂的排放数据会直接上传到新加坡环境与水资源部下属的防污处,可以24小时在线监测,结果也完全向公众开放。
日本
严格标准,无害处理
日本的垃圾焚烧处理已是普遍做法。数据显示,2012财年,日本普通垃圾总量为4522万吨,其中直接焚烧的占垃圾总处理量的79.8%,填埋的仅占1.3%。
日本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除了在收集阶段要求市民分类外,在清扫工厂内还会进一步进行细分类。由于实行了严密的分类措施,日本现有的垃圾焚烧厂所燃烧的垃圾已经完全剔除了塑料等化学制品,燃烧的垃圾均为食物残渣等无法再循环利用,又不会造成大幅度环境损害的产品,这大大降低了焚烧所产生的有毒气体排放量。
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厂,还有一项增值业务,就是对铁柜、床垫、自行车等大件不可燃垃圾,提炼有用资源。工厂内也有各种大型粉碎设备,在将上述类别物质细细粉碎后,用磁选机选择出金属部分作为资源出售;而金属上附着的纸、碎布条等,则用风力筛选去除,与其他可燃部分一起送入焚烧炉。
日本对垃圾焚烧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且有诸多法律保障,如《废弃物处理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恶臭防止法》《噪音限制法》以及《二噁英对策特别措施法》等。
德国
合理分类,透明运行
德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禁止填埋未经处理过的垃圾。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德国城市固体垃圾中回收利用比例为65%,焚烧处理比例为35%。
在德国,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这恰恰是德国垃圾焚烧得以推广的关键。
德国人对生活垃圾遵循的是尽量减少总量和加以回收利用的原则。如果不按照正确方式认真进行垃圾分类,很可能会被环卫工人拒收,从而连累整个住宅区,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面临处罚。
实际操作中,焚烧设施运营商的废气测量数据受到政府专门机构的检测,焚烧设施的排放往往比上限值低出不少。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的高透明度运行、高水平的废气清洁处理与控制使得这种废物处理方式在民众中获得普遍认可,在焚烧设施建设审批过程中也得到公众广泛参与。
从“邻避”走向“邻利”
近年来,由兴建垃圾、污水、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规划建设争议颇多。很多居民虽然支持当地政府建设垃圾焚烧厂,但强烈反对该项目“建在自家后院”,并对此采取了抗争行为。有学者将这概括为“邻避效应”。
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公众担心的如二噁英等污染问题已可知、可防、可控。目前,中国已全面执行垃圾焚烧新标准,二噁英排放限值达到0.1 纳克/立方米,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一致。很多环境研究专家表示,垃圾焚烧发电厂对自然界二噁英的贡献量已经微乎其微。
同时,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变短期补偿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所谓“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公众对其环境污染防护能力感到放心、住在周围感到舒心。
要让附近居民放心,垃圾焚烧的厂选址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可容纳、公众可接受”的原则;
★进入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应该经过前端的分类和减量化处理;
★垃圾焚烧行业应该建立严格的焚烧标准,把垃圾烧到极致。
★政府、专业人员和公众对这些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要进行多重监管。
垃圾焚烧的所有端口都在阳光下运行,公众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来源:人民网
高要区新闻中心新媒体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