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这个科】糖尿病病友不想打针、吃西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有绝招!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 订阅


内分泌科

专科建设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 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专科建设至今已有将近30年的建设历程。目前,我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脾胃病科、中医骨伤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脾胃病科、中医骨伤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心血管科、针灸科、急诊科、脑病专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是拥有国家重点专科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是由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伤寒论学家熊曼琪首席教授于1984年创立。该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为宗旨,以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为研究重点,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在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996年遴选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1997年10月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1998年5月被确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批重点专科,2003年又被确定为广东省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2007年11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内分泌重点专科,并被选为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2011年9月,以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雄厚的综合实力,被评为全国首家中医医疗系统的卫生部全国重点专科(内分泌中医项目)。在熊曼琪、蔡文就、李赛美、朱章志主任的带领下,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等9个国家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等2个省级学会主任委员挂靠单位。

内分泌科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人,先后培养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等优秀中医人才。专科于2009年2月搬入门诊大楼十楼并设立内分泌科。目前开放床位62张,自2009年起,年收治病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15年起收治住院患者超2000人次,年门诊超8万人次,治愈好转率超过98%,中医治疗率在95%以上。

该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优势,针对糖尿病五脏虚弱、因虚邪盛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全方位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为治疗目标,采用温脏散寒、祛寒制水、化湿祛瘀、行气通腑、通阳化气、潜阳敛汗等为主要治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疗效。

近5年,专科开展多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总研究经费800余万;重视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为开发中医药新药打下良好基础。医院制剂“三黄降糖片”、“降糖三黄片”、“芪桃片”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确切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而受到患者广泛好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

医院对专科发展大力支持,专科规模、设备配备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均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立足华南,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内分泌专科。

附:科室部分专家简介

朱章志,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专科-糖尿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会长等5个国家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章志教授重视和善于应用阴阳五行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及仲景学说指导医教研工作,在中医药减轻和逆转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仲景学术思想探讨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针对糖尿病五脏虚弱、因虚邪盛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采用温脏散寒、祛寒制水、通阳化气等为主要治法,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疗效。

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及省重点项目等各层次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 “基于医案与机器学习信息融合的名中医诊疗糖尿病知识发现方法研究”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6部,编委、参编12部;培养硕士生50余名、博士生30余名。

出诊时间:

周四上午、周五下午(门诊楼4楼)

周六下午(南楼名医诊区)

李赛美,女,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等4个国家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等荣誉。

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抑郁症及疑难病症。归纳出“糖尿病辨病辨证五步法”“糖尿病六经辨治心悟”“经方临床运用九步曲”“糖尿病中医治疗再实践再思考”“不孕症六经辨治偶拾”等经验。在中医药降糖、糖尿病心脏病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并取得系列成果。

创建中医经典课程“六梯级”贯通式建设模式,总结“五活教学法”。创建经方临床案例视频资料库。创建国际经方班享誉海内外。培养博士63名,硕士40名,博士后1名。指导中医优秀临床人才15名。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33部,副主编15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四下午、周六全天

出诊地点:南楼名医诊区

刘敏,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学博士,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及仲景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崇尚中医经典,笃信辨证论治。擅用经方(古方)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特别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甲状腺疾病的防治颇具心得。对顽固性咳嗽、失眠、亚健康状态的调治等亦具有丰富经验。曾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及港澳台等地讲学,并受到学员的广泛赞誉。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已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为《内分泌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课题多项,主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教国内外研究生70余名。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南楼名医诊区),周三上午(南楼名医诊区),周三下午(门诊楼4楼)

蔡文就,男,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多年,能熟练运用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对内科各类疑难病证进行辨证施治,尤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有较深刻的体会,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危症的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积极参与多项实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课题设计及实验研究能力,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三等奖等奖项。科研方向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参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等多个课题研究。参加多项教材、教参编写工作及撰写多篇医学论文、论著。

暂不出诊。

万晓刚,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常委。

长期坚持中医药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协助主持多个省部级重点项目,其代表性课题“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获199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级新世纪远程教育工程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项目——《伤寒论》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课题成果分获广东省普通院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因科研成绩较为显著,曾于1996年被评为湖北中医学院“八五”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临床方面,早年师从巴蜀名医江尔逊、孙同郊、李沛然,而其诊治思维,主要受导师梅国强教授和熊曼琪教授影响,以诊治内分泌、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疾患见长。临证之际,喜用六经辨证,强调“三辨”——首辨病性、次辨病位、再辨病理关系。在准确全面认识疾病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知的各种治疗手段和方法,而不自囿于门户之见,因而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较为确切。

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并出版著作35部。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门诊楼4楼),周二下午(南楼名医诊区),周三下午(南楼名医诊区)。

罗广波,男,45岁,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基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临床及教学一线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经方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内科疑难病,承担中医内科专科门诊和病房工作,和中医类专业必修课程《伤寒论》的教学。作为负责人完成各级别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方药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获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承担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主编等工作。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