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轨外观设计图。
我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日前由专家组评审通过,为市民出行提供了绿色节能智慧的全新选择。那么,我市为什么要规划兴建“智轨”?它有什么优点?目前筹建情况如何呢?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走访。
“智轨”系统提升交通顺畅度
近年来,韶城城区面积不断扩展、城区人口的不断集聚、小汽车拥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交通拥堵,致使新老城区、主副城区经济发展要素流通不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采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有利于改善交通结构,能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提高交通的方便可达程度,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综合交通及服务一体化的完善公交系统提供了基础。“因此,贯彻公交优先,采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应对城区不断凸显的交通拥堵情况,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必由之路。”市轨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说,他们近日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等9名专家对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在韶关的适应性进行了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符合韶关市公共交通规划,契合韶关市旅游城市的经济特征,具有示范性、可行性和适用性。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可满足韶关市城市公共交通运输需求,具备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运输制式在韶关示范应用。
资金投入低 建设周期短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运输制式,与建设其他运输系统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呢?该负责人介绍,智能轨道快运系统项目资金投入低,无需铺设钢轨,实际上是在地面上画线,画一个模拟轨。对道路破坏性小,在既有路面行使,无需专用桥梁,无需对桥梁进行结构加强,可借助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无需进行大批量、大投入的改造。综合造价0.4亿元/公里,是传统有轨电车的五分之一(1.5-2亿元/公里)。
其次,配套设施建设周期短。“智轨”建设可借用城市现有道路运营,缩短了道路规划、征拆和建设周期。预计从项目立项到全部运力上线仅需约12个月,所以无需大范围、长时间的对道路进行开挖改造,对城市环境及市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此外,运营灵活、适应性强也是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一大优点。该系统可采用共享路权方式,运营线路布置灵活。在道路施工、拥堵或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可以绕道行驶,灵活调整运行线路。车辆转弯半径小,具有轨迹跟踪控制能力,可在老城区相对狭窄的道路上运行。
首期建设两条线路
该负责人介绍,根据韶关市城市总体规划,他们编制了《韶关市智能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方案》,方案共规划智轨线路9条,总里程初步估算为176.2km。其中1、2、3号线为骨干线,分别连接新城与老城、老城与曲江、曲江与新城;4号线为中心区环线;5号线为南北向线路,主要连接新城和浈江工业园;6、7、8、9号线路为线网加密线。
为密切新老城市间的联系,加快韶关市城区与曲江区同城化的融合,综合考虑现状道路条件、客流量及社会风险等因素,首期建设线路从规划线网中选取两条(T1/T2)。T1线起于韶关站,终点至韶关火车东站,线路沿滨江路、芙蓉大道、怡华路、新华南路、韶南大道敷设,全长约14.1km;T2线起于马坝转盘站,终点至韶关火车东站,线路沿马坝大道、韶南大道敷设,全长约14.4km。T2与T1线在韶关火车东站—北江大桥段共线运营。工程预计在明年初开工,10月就可以上线运营。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从全市交通统筹的高度来规划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线网及建设,切实结合韶关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把智轨打造成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公共交通设施。”该负责人说道。
相关链接: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是一种使用具有轨迹跟随能力的全电驱动以新型胶轮列车为运载工具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车辆动力系统支持多种受电方式。以纯电驱动,推荐采用储能式电池进行首末站快充,充电10分钟,可满载行驶25km。最大载客量为307人,满载重量44.8吨;运营车辆可据城市运力需求灵活编组;车辆设计最高速度70km/h,使用寿命25年。采用虚拟轨迹、多轴转向系统进行轨迹跟踪控制,车辆行驶轨迹可控且不受编组数量影响。(韶关日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邓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