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搜寻、发掘汕头各地的名优特产、名菜名点以及特色食俗,进一步弘扬我市的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从昨天开始,汕头电视台《美食潮》播出系列节目——《寻味汕头》。节目组以行走、探寻、体验等方式走进全市六区一县,巡礼汕头美食资源、美食文化,拍摄70集有故事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的节目。其中,一连十集的濠江美食将为节目播出打头阵。昨天的《寻味汕头》首先为我们带来的是远近驰名的凤岗薄壳。
位于濠江出海口的凤岗湾,是一个咸、淡水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众多,十分适宜薄壳的生长,加上几百年传承的精良养殖技术,使得凤岗村的薄壳具有“个头大”、“肉肥”、“鲜美”等特点,濠江当地更流传着“欲食大粒薄壳,就得嫁凤岗村”的说法。
薄壳,学名叫“寻氏肌蛤”,这种贝类生活在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喜欢群聚,常常成片地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中。潮汕人很早就发现了薄壳的美味,经过长期的摸索,还掌握了薄壳养殖和采收的技术。
养殖薄壳的滩涂,海边人称为“薄壳埕”。至于采薄壳,渔家人则习惯称为“洗薄壳”。每天清晨三四点,洗薄壳的人们就得坐船出发,把船只开到薄壳埕所在海域。随后,体格健壮、肤色黝黑的渔家汉子就会潜入海中,采收薄壳。采薄壳的专用工具是一个前端带有小铲子的网袋。在水中,采收者左手拉着网袋口,右手握住铁铲,将海底的薄壳连土割出,装入网袋。
采薄壳是一项艰难的水下作业。它通常要连续作业近十个小时,所以必须水性好、体力好的年轻男子才能胜任。在过去,采薄壳的渔家人完全是靠憋着一口气来潜水。现在有了潜水装备,作业条件比过去已经好多了。
濠江凤岗社区是潮汕地区著名的薄壳产区之一,社区1200户居民中,如今大约还有200户从事着薄壳养殖生产。社区有3个养殖点、7至8个薄壳清洗点,出海采收薄壳的渔民每天大约能运回五、六百袋,约1万多斤薄壳 。除了供应本市,这些薄壳还销往潮汕各地,甚至是珠三角、福建、港澳等地,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者进行再加工,成为薄壳米等食品。
每年盛夏,是薄壳最鲜最肥的时期,成熟的薄壳,雌性白肉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一般亩产有1.5至2吨,最高的可达6吨。小小的一颗薄壳,虽然价格并不昂贵,但从收获到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几道纯手工的工序。从采收到清洗再到运送加工,无不饱含渔民的辛劳。
一方水土,一方食俗,在凤岗,人们一直追寻着薄壳味道的极致,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薄壳宴”:薄壳米炒饭、竹笙薄壳、黄瓜薄壳、白菜薄壳、薄壳猪血煲、水蛋薄壳、薄壳丝瓜烙、鳙鱼薄壳羹……
薄壳宴上的菜肴花样繁多,但要论味道隽永的薄壳美食,恐怕还得提到一种杂咸——鱼露。薄壳的生产是有季节性的,海鲜也不容易保存,为了在一整年中都能品尝到它的鲜味,人们就用盐或者鱼露来腌制薄壳。这无意中又成就了经典的潮汕咸薄壳。凤岗人腌制薄壳,最讲究的做法是用粗盐将鲜薄壳腌制一天,随后再用酱油、辣椒、大蒜来浸泡,这样滋味更好。腌制好的咸薄壳可以存放很长的时间。
看似不起眼的咸薄壳还有一个雅称,就是“凤眼鲑”,传说明正德皇帝曾经在又冷又饿之时,吃到了白粥和咸薄壳的搭配,觉得真是人间至味,于是就将这个雅称赐给咸薄壳。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是有疑问的,但如果吃惯了大鱼大肉,清淡的白粥和几颗咸薄壳的搭配,倒不失为从绚烂归于平淡的选择。
寻味汕头
据说吃薄壳是会上瘾的,以前有人一边吃,一边把吃剩的壳往桌子下面扔,以致脱在地上的木屐也被一堆壳掩埋起来,所以潮汕地区就有“食薄壳找唔着脚屐”的说法。无论如何,薄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难以割舍的鲜味,而这种鲜味不仅是大海的馈赠,更是渔家人辛勤汗水的结晶。
来源:“汕头电视台《美食潮》”微信公众号、“汕头橄榄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