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文物该如何在传承、保护与活化中取得平衡?9月27日,佛山市三水区政协与区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以及西南街道就如何加快西南中山路、人民路等老街片区改造展开深入讨论。
大部分人士认为,西南老街区的改造不应是单纯以商业化为目标,而是要加强政府引导,注重历史文化保存,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
现状:静谧老街特色浓 古老建筑有待维护
三水中心城区在近十年快速发展,商业、人口大部分集中到文峰路以北的片区,位于文峰路以南、北江堤岸边的中山路、人民一路、人民二路已经成为老记忆,只剩年迈的老人、零散的小吃店和传统的小作坊坚守在此。
这里曾经是三水商业、文化、政治最集中的繁华中心带,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三水群众对保护、活化该片区的呼声一直很高。西南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常务副局长吴场鑫说,早在九十年代中期,三水已经把该片区纳入中心旧城区的提升计划,但由于当时财力有限,旧城区提升最终未能落实。
三水区政协主席何绮红说,在近年,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提交关于该片区的提升改造建议,西南老街的改造活化是三水人的共同诉求。三水区政协副主席黎延坤也认为,该片区地处繁荣地带,而且紧临北江,如果不活化利用,实在是资源浪费。
探讨:兼顾社会效益 坚守历史文化保护底线
但由于该片区年岁已久,当年的建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少房屋已经日久失修,为接下来的升级活化也带来一定难度。吴场鑫说,该片区的房屋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房屋群面积广、涉及群众多,有的还存在产权及用地所属权不明晰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前期解决好。
三水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城乡规划)总规划师叶卫庭认为,该片区整体格局混乱,建筑样式混杂,缺乏畅通的网格化路网,公共配套设施也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要保留好该片区的历史文化,又要合理地活化,难度更大。
吴场鑫和叶卫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该片区的改造必须要做到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应该单纯以追求商业化为升级目标。叶卫庭说,西南老街改造是为了保存、传承历史文化沉淀而做,是为了提升三水人居环境而作,政府应该要下大决心来主导这件事情,在升级中坚持历史文化保存的底线不能被触碰。
建议:规划先行 完善街区公共服务配套
保护改造西南老街区已经成为三水区各部门和群众的共识。何绮红说,改造西南老街势在必行,这是三水群众和城市发展的共同需求,三水应该把握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把改造落到实处。
三水区委常委、西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廖流波认为,升级改造应该要先做好规划,分重点去逐步改造,而且要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群众需求的实际,不能盲目地照搬外面的做法,而是应该打造出具有三水特色、历史文化的街区。
今年,三水区规划部门正在制定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和西南组团控制性规划,均把该片区纳入了三水今后的发展范围,只是该片区该如何改造的具体规划还未制定。三水区政协副主席杨鉴岐建议,在规划中要注意做好前瞻性的公共服务配套,把污水管网、路网、公共停车场以及教育、卫生等医疗配套都考虑进去,全面提升该街区的配套功能。
【撰文】梁楚欣
【通讯员】三水区政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