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专访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未来十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成全球关注焦点

粤港澳大湾区
+ 订阅

■编者按

9月21日,2017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举行,广东迎来两年一届的“洋顾问”思维旋风。 

此次参会的12位省长经济顾问,长期任职于全球领先企业或知名研究机构,具备世界先进的理念、成功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而在访谈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同一个新生事物——粤港澳大湾区。 

这说明,在广东携手港澳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的大湾区建设之时,世界也在密切关注着大湾区的一举一动。 

借国咨会举办之际,南方日报记者与多位省长经济顾问进行深入交谈,听取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同时,南方日报记者也分赴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地,从世界级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中寻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可借鉴之道。这些“超级外脑”给粤港澳大湾区出了些什么“金点子”?即日起推出“我的全球化观点·超级外脑谈湾区”系列高端访谈,敬请垂注。 

在中国,IDG的名字,经常和一些民众耳熟能详的企业名字联系在一起:腾讯、携程、百度、小米、美图⋯⋯因为,IDG正是这些优秀公司的投资人。而现任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的熊晓鸽(Hugo Shong),则被称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 

来穗参加2017国咨会的熊晓鸽笑着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广东是IDG的“福地”。正是在1999年第一届高交会上,IDG投给了当时成立刚一年的腾讯公司第一笔风险投资。如今IDG在中国投资已有24年,投资的500多家公司中就有100多家在广东,其中既有柔宇这样的科创型公司,也有喜茶这样的新消费公司。 

这次,IDG的“慧眼”瞄中了粤港澳大湾区。 

熊晓鸽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更丰富、配置更完善,具备发展的众多优势条件,未来十年将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他建议,借助香港、澳门的资金平台优势,结合广东的土地、人口和产业升级等优势,设立“湾区产业成长基金”,引入全球海量创新项目,也为大湾区原有的优质企业提供成长期金融服务。 

谈及全球化,熊晓鸽鼓励广东企业积极“走出去”,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有品牌;另一方面了解外国文化及环境,真正融入国际市场。他甚至大胆预测,未来在人工智能、消费升级以及跨境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很有可能出现下一个“BAT”企业,而且极有可能诞生在广东。 

他幽默地打了个比方:“旧金山湾区有5座大桥,而这五座大桥的长度加起来还不到港珠澳大桥的一半。”熊晓鸽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这里也将成为吸引全世界游客的地方。 

港珠澳大桥将发挥神奇作用

图片来源:2017国咨会官网

南方日报:此次国咨会的主题是“集聚高端要素 促进产业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您这次提了哪些建议? 

熊晓鸽:我们的建议主要关注的是广东未来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广东又是强中之强。从融资角度看,培育一个成熟的基金大概需要十年时间,黄金投资期就在前面三到五年。对于资本来说,前期投向什么方向很重要。所以,我提的建议就是关于未来三到五年广东的投资方向。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经济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的意义? 

熊晓鸽: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好的战略,我觉得未来十年,粤港澳大湾区都会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谈到湾区,大家就想到硅谷、旧金山湾区。那里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比如半导体、电子工业等,也有优秀的学校和人才,还有很重要的是有风险投资。但旧金山湾区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资本市场不在这,而在纽约湾区;另一方面,技术交流也有些分散在拉斯维加斯。 

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更丰富、配置更完善。既有香港、深圳的证券市场,资本环境好;香港、广州也有很多一流高校,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同时,通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创业氛围已经培养起来,甚至比美国还强。 

南方日报:除了广深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会给珠三角其他城市带来怎样的机遇? 

熊晓鸽:过去二十个月,我去了二十次珠海,平均每个月一次。我觉得珠海、尤其是横琴有很大的发展机会。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香港、澳门、珠海将连成一片。深圳和珠海是同时对外开放的,为什么深圳发展比较快?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深圳毗邻香港,货物、人才流动方便,离资本市场又近。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海与香港的沟通会密切很多,我个人非常看好珠海。 

港珠澳大桥。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南方日报:您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资本流通会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熊晓鸽:作用非常大。未来很多在香港从事金融等行业的人才,都会选择到香港上班、在珠海居住。就像美国的纽约湾区,很多人不会选择在曼哈顿以及纽约居住,而是住在外面的卫星城,坐地铁去上班。旧金山湾区有五座大桥,把周围城市连接起来,但是这五座桥加在一起还没港珠澳大桥一半的长度长。未来港珠澳大桥将发挥一个非常神奇的作用。 

打造“湾区产业成长基金”,为企业提供成长期金融服务

南方日报:如何吸引海外资本进入广东,您在政府决策、营商环境以及投融资管理方面有哪些建议? 

熊晓鸽:每个地方发展都需要吸引外资,我个人认为不需要特殊政策。最好的是,大家都能公平竞争,但同时对一些区域做重点规划。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级战略发展下,可以借助香港和澳门的资金平台优势,结合广东的土地、人口和产业升级等优势,打造“湾区产业成长基金”,引入全球海量创新项目,同时也为大湾区原有优质企业提供成长期金融服务。 

在成长期基金的设立和操作中,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为引导和服务,通过设立不同行业的子基金,利用港澳的资本平台、国内外融资渠道等方式放大资本使用优势,与各产业中优秀的股权投资基金进行合作,以实现投入小、产出大、见效快等效果。 

南方日报:在广东企业“走出去”方面,IDG能给哪些建议? 

熊晓鸽:广东对外开放比较早,对市场的敏感度比其他地方强,如何把强项与先进制造业结合是关键。过去广东很多企业做代加工,导致上游的原创技术、品牌设计及下游的销售服务等都被国外公司把控。我认为,企业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原创技术、自有品牌以及销售渠道,IDG也投了很多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跨国兼并,比如今年IDG完成对中山的木林森公司的投资,之前投资了湖北的华创光电,把这两家专注LED的公司结合之后,又收购了欧洲照明LED经销商欧司朗。因此我们进入欧洲市场很快,同时欧洲市场的需求反馈又对我们生产、设计的改进也有帮助。 

南方日报:在进入国外当地市场时,广东企业要注意避免犯什么错误? 

熊晓鸽:买卖企业是比较容易的事,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其中的关键是融入。所以,要避免犯当年日本和台湾企业在国际扩张时所犯的错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台湾在美国买了很多公司,但是他们对当地文化、语言以及商业环境都不熟悉,最后没有发展好。真正要进入国外的主流市场,必须建立起很好的团队,可以在当地招聘人才或者是寻找好的合作伙伴。 

广东有机会诞生下一个“BAT”企业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广东有哪些较好的投资机会?未来的风口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呢? 

熊晓鸽:对于IDG资本,TMT(指科技、媒体和通信)是最关注的重点领域。我们做投资,希望投资有技术门槛的项目,这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第二个关注的领域是人工智能、新能源车、节能技术等。第三个关注领域是消费升级,比如健康领域,特别是早期疾病的预防监测,甚至将医疗康养和旅游结合,这些都属于消费升级。 

此外,跨境的互联网金融也是未来投资需要关注的热点。我认为,走向国际化才是未来的投资态度。我们一直在说想要投出下一个的“BAT”,下一个BAT是什么样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化。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广东有可能诞生下一个BAT企业吗?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 

熊晓鸽:很有可能。广东本身在商业发展方面就很了不起,比如“BAT”中的腾讯就在广东,但有一个不代表就不能再出现一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在先进制造业、服务升级、医疗健康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完全有可能出现超越BAT的企业。 

我个人认为,现在“BAT”更多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但下一个“BAT”企业能不能出现偏制造业方面的公司,甚至共享经济方面。 

我希望,未来中国企业能在制造、原创、技术、设计等方面出现领先全球的巨头企业。另外,除了云服务,“BAT”在B2B领域不是做得很多,这个领域很有机会。 

南方日报:您刚才也提到共享经济,IDG也投了一些共享经济项目,您如何看待共享经济的发展? 

熊晓鸽:共享经济的出现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是新的业态,但每个业态能否实现发展都必须到市场上检验。最终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客户喜欢的,只有用户觉得产品以及服务有用,才能支撑公司发展,只是靠投资人烧钱不可持续。很多领域可以做共享,但哪种共享才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这是最重要的。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实习生 张子俊 梁锶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除署名外)

【策划统筹】谢思佳 吴哲 何勇荣 

【校对】李冠洁

编辑 杨小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