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真情唯梁祝。一曲《梁祝》演奏人间多少悲欢离合。
第二届珠海国际莫扎特青少年音乐周如火如荼之时,多位音乐节的“大咖”集聚珠海,或为评委,或与市民分享音乐心境,给珠海这座城市增添了另一番魅力。
就在20日晚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权威的演绎者、国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第二届珠海国际莫扎特青少年音乐周小提琴组评委俞丽拿教授,在金湾区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向观众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梁祝》的故事”讲座。
讲座上,俞丽拿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她与《梁祝》的不解情缘,并一边演奏一边分段讲解《梁祝》的演奏技巧,现场气氛轻松愉悦。此次讲座是由华发集团承办的本届音乐周系列惠民艺术活动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发行量多达2百万张
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俞丽拿教授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片发行量多达二百多万张,是中国七月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首届“中国金唱片奖”。俞丽拿教授从教五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音乐家,当今国际乐坛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王之炅都出自俞老师门下。
自1959年《梁祝》首演以来,她一直享誉国内国际乐坛,活跃在舞台上。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伴随俞丽拿的琴声传遍了世界各地。
这首世纪名曲又是怎样诞生的呢?在这次讲座上,俞丽拿向珠海市民分享了其中的秘密。
事实上,早在清朝,小提琴就已经传入中国,可是四百年来,它并不被人们所喜爱。这是为何?乐器本身没有错,只是表演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国外的。要想让中国听众喜欢上小提琴,就需要让小提琴讲“中国话”。
俞教授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作为,于是先从民歌、民俗乐曲里面,比如说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广东的《步步高》等,把这些民族的乐曲改编成小提琴演奏曲,进行初步的尝试。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是让小提琴说“中国话”最大的成果。
1959年5月27日,俞丽拿带着新鲜出炉的《梁祝》参加了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这也是《梁祝》这部新作首次公演。没想到引起现场轰动,掌声雷动,《梁祝》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有人评价:俞丽拿独奏的《梁祝》不仅仅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满载着中国数代人的深刻情感体验。
中西文明交汇交融
尽管过去已近六十年后,但回想过去的岁月,俞丽拿依然还是有些激动。讲述完《梁祝》的创作故事,年逾七旬的俞丽拿登台给市民们演奏。
作为《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对这一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更有着普及和推广者的自觉。当晚,她的小提琴一会儿模仿乐队,一会儿模仿大提琴;她自己也扮演着多个角色,一会是梁山伯,一会是祝英台。
演奏之余,辅以言简意赅的故事:从开头欢快的爱情主题到发展部的依依惜别,再到最后的殉情化蝶,俞教授讲解绘声绘色,尤其注重一些小细节,比如“滑音”。她说,有滑音和没滑音,节奏不同,情绪不同,韵味也不同。同时,注重传授一些独到的小提琴演奏技巧。
仿佛她不是在讲一首乐曲,而是在将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着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与中国传奇故事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交汇交融的生动故事。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当前,珠海正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打造文旅之城。未来几年里,珠海将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联系桥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地区进行资源要素高效互换的服务基地,服务港澳和内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平台,探索“一带一路”新开放理念先行先试的改革窗口。这意味着,珠海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音乐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珠海国际莫扎特青少年音乐周可说是这样的载体和平台,它也必将成为珠海改革开放史上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