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落子广州只为叫板思科?丨珠三角观察

珠三角观察
+ 订阅

华为要来广州了!

9月12日,已在深圳龙岗、东莞松山湖布局的华为,与广州白云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在白云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华为布局白云发力云产业,将与位于番禺的思科中国创新中心遥相呼应。考虑二者在全球的竞争关系,华为叫板思科意味明显。

在观察君看来,近一年多来,华为、中兴、微信、思科、亚信等科技巨头纵贯广州城区南北,加上近日穗莞高层互动、东莞区域规划动态、深圳创新产业外溢,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脊梁正加快形成。

思科华为接连布局广州所为何事?

打开广州地图,白云山正如一座靠山,营造出广州城“靠山面水”的发展格局。 如今地理意义“靠山”,随着科技巨头华为云业务的布局,被赋予新的意义。

9月12日,成长于深圳、重兵于东莞的中国通信领域的巨头华为,将与白云区达成全方位、深层次战略合作。

这个世界500强公司,将与白云这个广州区级政府共同建设云计算中心、云产业运营中心及创新展示中心,以及云产业发展平台,打造千亿级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成为珠三角乃至中国意义上的“云山”。

似曾相识的是,就在去年4月12日,华为的美国对手思科公司,早已率先布局广州番禺区,宣布将在广州搭建思科美国以外最大的万物互联制造云平台,打造一个包括云计算技术、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数据中心等应用的产业项目的思科智慧城。

思科预计,通过8年时间思科智慧城可引入约200家总部型企业,注册资本平均4500万,总资本约90亿,总销售收入1200亿元。

思科(广州)智慧城规划效果图

思科华为接连锁定广州,令业界联想纷纷。思科前任CEO钱伯斯,曾将华为称为“最难以对付的对手”。面对万亿产业风口,华为更是坐不住。

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2020年将超过2410亿美元。这种存储技术巨大变革,将导致一场电信、IT产品的巨大革新,以及随之而来的电信IT设备业重新洗牌。

如今,华为云已发布十大类65款云服务,并利用其在过去几十年ICT领域所积累的技术和服务能力,正式吹响大举进军云产业的号角。

谁能率先抓住这个产业风口,谁就能赢得未来。

去年4月思科中国创新总部宣布落户番禺,再看今日华为落子白云,颇有与思科同城对垒的意味。

双核驱动,珠三角“创新球队”如何变阵?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随着华为落子广州白云,全球信息技术巨头集聚广州的趋势也很明显。

就在一年间,中兴通讯落户天河智慧城,打造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全球拥有近9亿月活用户的微信,位于海珠区的总部大楼地块规划方案进入批前公示;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大数据公司——亚信数据全球总部项目落子南沙……

值得一提的是,亚信集团占据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约75%的数据和软件服务市场份额,将推动南沙区形成全球领先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试验区和人才汇聚基地。

从坐拥白云山的白云区,到直面伶仃洋的南沙区,全球通信业巨头,已经在广州大中轴一字排开,共同指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分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标志着信息技术的整体平台和产业的代际变迁,对城市智力支撑要求明显。

位于海珠区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

拥有79所普通高等院校,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了广东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的广州,自然被业界看好。 加上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大学城及国际创新城、南沙自贸片区等创新载体,俨然已是华南的“最强大脑”。

在多份政府文件中,广深都被表述为广东创新的“引擎”“示范”。在构建“1+1+ 7”的区域创新格局下,明确提到要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其他7市为支撑,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要发挥广州的科教和人才优势,打造全省创新发展的另一个“发动机”。

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之地,一个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引擎”,广深创新联手,将以极强的互补性,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国内外通信巨头偏爱广州,背后,正是区域 “创新球队”由单核向双核变阵的最新演绎。

以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

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湾区创新脊梁呼之欲出

双核驱动,以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依托,早有谋划。

今年6月,“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这一目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从深港创新圈向北到光明新区,再经东莞松山湖,直抵广州科学城、知识城一带,几乎所有的创新人才、研究项目都正向这个新轴线区域布局聚拢。

观察君发现,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正在提速,表现有四方面。

广州中轴线,天河区珠江新城CBD高楼林立,聚集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

1.党政高层互动频频,穗莞新合作正在酝酿

9月1日及6日,穗、莞两市党政代表团互到对方城市学习、考察,两地代表团均有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带队。

不到一周时间,广州、东莞两市党政代表团就召开了两次交流座谈会,都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深化两市更高水平合作。在突出广州南沙自贸试验片区与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合作的同时,极具湾区特色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是两市合作应有之义。

2.中子科学城纳规划,创新走廊迎来新支点

上个月,位于东莞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如今,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位于广州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已经成为CSNS的首批合作单位。 依托散裂中子源,东莞市正规划建设总面积约45.7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全国全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放眼珠三角,中子科学城构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腹地和重要战略节点。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装置

3.深圳创新资源外溢,走廊创新支点由点成线

周边城市也加快了接纳深圳企业布局的步伐。中山市发改局统计显示,近3年已接纳230多家深圳企业落地中山。江门市工商部门统计,已有198家深圳企业在江门投资,设立企业法人共166户,注册资本300.2亿元。

投资约100亿元、占地650亩的天安数码城“国际创新生态城”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东莞黄江,未来主要吸收深圳、广州的产业外溢,计划引进2800至3000家ABIE产业及新兴企业,聚集5万名产业人才。

4.港佛主动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延展

如今,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这样的协同创新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佛山提前布局:筹划集中整合禅城奇槎、南海三山、顺德北部片区等约93平方公里的范围,加快形成高端创新集聚区。

创新要素在走廊加速流动,必将带动整个广东协同创新,一条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脊梁已经呼之欲出。

【撰文】朱紫强

【摄影】肖雄

【策划】郑佳欣

【校对】符如瑜

编辑 许晓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