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你是否还在坚持
每一期的秋实讲古
是否如您所期待
是否在您的“阅历”中增加一点
不管结果如何
秋实蜀黍仍然在《秋实讲古》里
等着你哟~
本期秋实蜀黍会带我们探秘
韶关三楼之风采楼
☟☟☟☟☟☟
风采楼是韶关的特别标志。
明朝弘治十年(公元一四九七年)春,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时处事待人之风采,始建“风采楼”,与纪念张九龄之“风度楼”相对。现风度楼无存,风采楼巍然耸立。楼上三字石匾,是明代著名学者陈白沙(献章)以茅龙笔书写的墨迹镌石。
风采楼。
宋代庆历三年,蔡襄写赞美余靖等人耿直风格的一首诗:“御笔亲除三谏官,传宣朝野竞相欢。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进取功名久远看。”
“风采”二字源出于此。
余靖,字安道,号武溪,宋真宗咸平三年出生于曲江。他白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不论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释道经卷,无所不读。他于宋仁宗天圣二年登进士第,授官为赣县尉,又登书判拔萃科,提为新建(今江西南昌县)知县,再升为秘书丞。以后,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知制诰等朝官;三使辽、夏,通晓契丹语;两度被贬,先后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虔州(今江西赣州)、潭州(今湖南长沙)、桂州(今广西桂林)、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等地方官员。史称他经制五管前后十年,凡治六州。及至晚年,升为尚书左丞知广州,兼广南东路兵马都钤经略安抚使。
余靖雕像。
嘉祜八年宋仁宗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治平元年,拜余靖为工部尚书。因积劳成疾,公元一0六四年卒于金陵(今南京),享年六十五岁,归葬于曲江龙归成家山。英宗闻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朝廷特赠刑部尚书,谥襄公。
余靖故里。
明弘治十年(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而倡建风采楼。初建好的风采楼,原位于东城青来门(俗称新东门)旁边。1930年前后,为扩建环市马路,动工拆除到青来门城墙,同时拆除风采楼。余氏宗亲向市政上书诉曰:“路政固重,而名贤遗迹,未可湮没。”后来,得到获准往西移在上后街北口重建风采楼。1933年2月,重新在建的风采楼竣工落成,主体部分采用钢筋水泥构建,占地100多平方米,楼高22米,上下檐均以四攒两跳丁头拱承托檐枋,红漆粉墙,绿琉璃瓦面。
2000年9月间,余氏宗亲隆重举行纪念余靖诞辰100周年,将风采楼粉饰一新,与此同时,在余靖故里余相巷新建了“余忠襄公祠”。
作者:秋实
编辑:朱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