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全省土地面积倒数第二的城市,中山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时至今日,中山所遇到的发展空间瓶颈甚至比珠三角各城市更加严峻,尤其是在开发强度已经接近“天花板”的中心城区,“三旧”改造势在必行。
纵观全省,十年更新的“三旧改造佛山模式”在全国都是样板。于是,“观察十年·百名记者看中山”的“城市更新”路线,我们特别邀请到南方日报佛山站记者蓝志凌走访中山众创金融街。
要知道,蓝记者就住在佛山众创金融街附近,对比佛山和中山的城市更新,她有着怎样的眼光和建议呢?看视频吧!
8日下午,中山众创金融街,一缕阳光打在写字楼的玻璃上,折射出五彩光芒。面包铺、咖啡店、超市内人来人往;主干道上,车流来往不断,熙熙攘攘……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中山CBD(中心商务区)坐落于中山市中心,也是中山近年来“三旧改造”的成果之一。
在笔者往常的认知中,多数城市CBD均崛起于城市未开发区域,因此在初始阶段,商业气息浓厚而人情味稍淡。但中山近十年通过“三旧改造”,在市中心打造出一个金融区,为看似冷冰冰的写字楼群注入了不少生活气息。
由城轨中山北站出发,穿越中山市中心城区前往众创金融街的路上,可以看到多处正在进行或已完工的“三旧改造”项目。从办公楼、大型购物中心到产业集聚区,中山正通过“城市更新”,给城区面貌换新颜。
在已成熟的老城区中做改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沿途观察到,中山多数“三旧改造”项目并不大,以星星点点状分布在城区当中。
不过,在笔者看来,中山“小而精”的改造也极具特色。以众创金融街为例,片区面积虽不算大,但周边原有住宅林立,背靠紫马岭公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生活配套成为“加分项”。两年不到时间内,众创金融街就吸引了众多金融创新业态企业进驻,Google也在这里设立了Adword的体验中心,专攻大数据业务。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三旧”改造承担着释放新一轮发展空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任务。与中山相似,毗邻的佛山亦在进行不断探索。
同样是在十年前,2007年起,佛山开启了“三旧”改造的步伐,随后又推出了“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城市升值两年行动计划”,如今则进入了“城市治理”阶段。其中,旧城镇改造、旧厂区改造、村级工业园改造等,是佛山系列行动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笔者观察,目前佛山中心城区在“三旧改造”方面,多以片区进行规划改造。当中山从“小而精”改造走向片区规划时,佛山的经验或许能给予中山一些启发。
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该区于2015年被批准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之一。
在试点改革中,南海结合旧村(居)改造、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等需要,积极探索实施农村片区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权属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城乡规划调整等措施,对片区内土地重新划分宗地,并在确定产权归属、进行边界规整、地类调整复垦、配套基础设施后进行入市,有效解决了片区改造中涉及入市主体众多、权属交错、地类多样的集体土地开发问题。
同时,南海通过出台《佛山市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办法》,构建起“一个平台、两级交易”公开交易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交易,畅通集体土地入市途径,探索片区综合整治模式。
无论是中山的“城市更新”,还是佛山的“城市治理”,“三旧”改造作为关键一环,都在推动着两座城市的产城人加速融合,也期待中山继续走出自己的独特路径,在老城区“三旧”改造中当好“引路者”。
【深读】
突破城市建设“天花板”,中山“城市更新”再出发
去年以来,中山市在“三旧”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更新”的概念,岐江新城的规划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打破了人们对于建设一个新城市中心的固有认识。在迈向“珠三角精品宜居城市”的道路上,城市更新无疑成为中山城市建设再出发的必然。
旧厂区变成商业“聚宝盆”
位于中山市东区起湾道与中山四路交界处的盛景尚峰金融商务中心,如今是中山城区中心商务区(CBD),进驻企业达到300多家,是中山独具特色的“银行一条街”。
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原是三家印刷厂的旧址。
2008年,“盛景尚峰金融商务中心项目”开始在东区CBD 核心区域筑建,总投资50亿元。该项目从2007年报建后,便被列入广东省和中山市重点建设项目、全省服务业集聚区试点,成为利用“三旧”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典范。
该项目一期工程于2009年底封顶投入使用,至2014年5月完成一期项目第三阶段工程,短短5年间,改造前厂区总产值为2亿元,经过改造后,2015年实现服务业总收入30亿元,税收总额3亿元,彻底激活了东区乃至中山现代服务业发展。
与东区相邻的石岐区,是中心城区建成时间最久、密度最高的老城区,近十年来面临增量土地“零投入”带来的拓展空间不足和土地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然而在同一时间,大信·新都汇、兴中广场、金鹰广场等一系列商业中心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04年初夏,大信置业旗下大信·新都汇第一期开门营业,如今被誉为中山“城市商业领航者”。然而如今已是大信·新都汇区域总经理潘帆,却永远忘不了13年前这里原来的模样。
“周边都是村庄,马路没有安装路灯,由于位置偏僻,出租车、摩的也都不愿跑过来。”潘帆说,购物中心尽管选址在一个废旧陶瓷厂上改造,采用创新的业态发展模式,十年时间里成为一个繁荣的商圈,一个城市的中心,形成了中山最具价值的黄金商圈。
大涌镇红木文化博览城,小榄LED九州城、古镇国际灯饰商城……从中心城区到专业镇,如今这些在中山赫赫有名、颇具代表性的商业中心,数年前曾是“三旧地块”,而“三旧”改造重新赋予它们生命力,也全面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
旧城改造释放镇区土地潜能
中山是省内实施土地规模减量控制的城市,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后,积累了一批因过往粗放式发展而遗留下来的“三旧”低效土地。如何挖掘土地存量,提高土地“亩产”以实施“腾笼换鸟”,以实现产城融合、空间整合,是中山城市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
目前,中山正在探索一条由点及面,从旧城改造到城市内容更新的新路径。
2010年,按照省政府“三旧”改造工作部署,结合中山市具体实际,中山先后出台《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山市“三旧”改造实施细则》。同一年,石岐区、西区、小榄镇、南头镇、神湾镇等5个镇区定为全市“三旧”改造工作试点,共有32个项目实现区域点改造,做到边试点、边推广、边效应。
“三旧”改造工作让各个镇区很快释放出土地潜能。据市国土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间,中山已完成改造土地面积近5000亩、完成“三旧”改造项目137个,仅去年就有超过400个“三旧”改造项目在推进中。
土地潜能的释放,不仅需要各镇区积极拓展,更需要全市层面的统筹协调。为此,2015年中山公布《“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镇区特色和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把市域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改造片区,并赋予不同定位。
差异化发展,就需要强调各具特色。今年陆续公布的中山首批18个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便是推动城市形象更新和功能优化的好机会。
万紫千红迷人眼,发展仍需定海针。如何避免各镇区重走无序规划建设的老路,既需要市级层面顶层设计,也需要布局一个市域发展总引擎。
中山市今年提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破解以往散乱的空间布局,对城市改造和升级进行了重新梳理。据了解,中山正对“三旧”改造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进行修订,以更大程度释放红利,激发市场积极投入到改造工作中。
岐江新城彰显中山城市新地标
在今年全市土地管理工作会议上,市国土局公布了去年全市“三旧”改造情况。2016年,中山完成“三旧”改造项目44个,土地面积1328亩,新增实施改造项目62个,土地面积1864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三旧”改造任务。
“中山属于减量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已接近天花板,盘活存量土地成为破解土地瓶颈的必由之路。”在今年9月6日召开的全市土地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强调,要加快推进岐江新城规划范围内土地征收储备,打好开发建设基础。
对于开发强度已近极限的中山中心城区而言,位于中心城区东北部,横跨石岐区、港口、东区和火炬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的岐江新城,是未来中山城市发展极为珍贵的“处女地”。
早在2012年,中山就针对现在的岐江新城片区提出相关规划,多年来,总部经济、产城融合、理想城市这些概念都与岐江新城紧密相连。
“岐江新城将站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高度,打造成彰显中山特色、岭南风格、时代气息的新地标。”中山市副市长、中心组团管委会主任高瑞生表示,岐江新城是中山城市新客厅的最优选择。
目前,该区域已经对8608亩土地实现摸底调查,覆盖率达76.4%。对于岐江新城规划范围内的“三旧”用地,中山鼓励通过“三旧”改造办法加快城市智慧更新。
按照规划,岐江新城将按照“精明开发”理念,实现城市空间、城市功能智慧布局。规划将探讨把中心商务区、百货商圈及文化场馆,探索把轨道交通、车站、部分市政道路、商圈店铺放在地下,把地面留给绿化和行人,形成有机的相隔、相邻、相聚关系,促成工业、服务业、住宅、公共设施的科学布局。
以高端生产服务为核心,高端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和总部型创智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人文建设为指导的岐江新城,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引领中山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担当承接广州、深圳外溢创新资源的“桥头堡”,把握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良机。
【南方日报记者】李欣 孙嘉琳 蓝志凌
【摄影记者】叶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