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开学季,学生用品市场火爆。随着消费电子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人群已经扩展到了在校学生。可广东《民声热线》记者在广州街头走访时却发现,市面上的儿童智能手表质量鱼龙混杂,大量没有3C认证、拿不出任何标准检测证明的产品顺利生产、上市,甚至有销售人员直言,一般儿童智能手表的表带材质就相当于塑料袋。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捏一把汗。
在9月5日的《民声热线》节目中,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任小铁带队回应了这一现状,他表示,列入3C认证的产品没有获得3C认证是不能出厂的,同时也不能进行销售。他强调,为了质量安全,消费者不要购买没有经过3C认证的产品。
儿童智能表表带问题多
节目组记者在天河百脑汇卖场以及街头手机专卖店走访时发现,儿童智能手表有不少三无产品,一些有品牌的产品也存在没有3C认证、拿不出任何标准检测证明的情况。销售人员却对这些产品的安全问题毫不怀疑。“(检测)肯定都有,没问题的,卖给不止你一个了。你要认证的话,这个可能没有那么标准,但超标肯定不会,这么小的(东西)怎么会超标呢?”某销售人员说。
儿童智能手表的塑料表带被认为是可能带来危害的一大来源。在三元里一家手机专卖店里,销售人员推销的一款儿童智能手表售价不到200元,粉红色的表带折弯部位变白。“就和白色塑料袋差不多,混合的。对身体没有危害,就是混合的塑胶而已。”销售人员轻描淡写地说。
对于该类产品的质量问题,省质监局近期组织了专项监督抽查,抽查了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惠州市、东莞市等6个地区40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主要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经检验,发现9家企业生产的9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22.5%。剔除3批次仅标识不合格,实物质量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5.0%。其中,深圳市的抽样批次较多,为29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27.6%。
“本次抽查不合格项目涉及到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标记和说明、导体的端接、发热要求、热滥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发热、辐射骚扰等6个项目。其中2批次产品的导体的端接项目不合格,该项目不合格,导致产品配套的电源适配器内部的导体容易松脱,从而给使用者造成电击危险;2批次产品的发热要求项目不合格,该项目不合格容易引起配套的电源适配器外壳逐渐变软和熔化,导致短路、漏电等从而发生触电事故;1批次产品的辐射骚扰项目不合格,该项目不合格可能引起周围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干扰信息技术设备或其他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任小铁说。
智能产品标准存在滞后性
产品问题多多,如何慧眼识珠?省通讯终端质检中心检验部副部长贺冠鹏告诉记者,其实具备通讯功能的手表已被列入我国强制性认证的目录(简称3C认证)里,要经3C强制认证,否则不能出厂销售。“强制认证里有两方面的标准,一方面是安全标准,如国标,另一方面是电池兼容标准。智能手表带有通讯功能,跟手机差不多。所以智能手表在生产的时候是要受监管的,也需要经3C认证。”贺冠鹏表示,针对表带材质是否达标,我国有相应的检测标准。在进行3C认证的时候,对于智能手表的电机着火性或是机械危害性也有相关检测。
在任小铁看来,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产品,在标准制定方面存在滞后性。“通常是指某些方面有标准,某些方面没有标准,或者某些项目有标准,某些项目没标准。”任小铁表示,通常对新型产品,在标准滞后的情况下,企业在生产最开始的阶段都是依据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生产。随着行业的发展,相关的标准才会逐渐完善。
任小铁还强调,列入3C认证的产品没有获得3C认证不能出厂,也不能进行销售。因此,他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没有经过3C认证的产品。虽是老生常谈的建议,但如果严格遵循这样的选购原则,可以避开不少“黑心”产品。
【记者】黄祖健
【通讯员】胡志慧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