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而来。在我们从顽皮稚童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的生命历程中,是老师,用心血铺就一条条大路,让我们奔赴理想;是老师,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智慧的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同时,他还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在全国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与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立德树人,做好学生引路人”教师节系列报道,展示广东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弘扬“育人先立德”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们首先来听听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院长陈蕾、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林冬妹和清远市青莲中学教师沈志亮三位教育工作者感人至深的教学故事——
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院长 陈蕾
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生还是稀缺品,做保育员经常被问,“你一个研究生就来这里扫地吗?”
在幼儿园,陈蕾没有丢掉学问,相反,她史无前例地带动了幼儿园的科研氛围。学校形成了成熟的教科研制度,教师们可以自选感兴趣的主题,组成科研小组,小组里老带新,由浅入深,借此带动大家成长。
“幼儿园研究的问题,就是实践中的问题”,陈蕾认为。这些看似高屋建瓴的课题,最终都要回归指导孩子的发展,为了让工作做得更好。课题结束了,实践才是开始。
从事幼教行业28年,陈蕾依旧是一副娃娃脸。上世纪80年代,她顶着研究生的头衔进入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工作,周遭都是不理解的声音。她用自己的行动和研究成果证明了自身价值,在越是低龄的阶段,越需要研究性人才来引导孩子的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护航。如今,陈蕾已是中小学幼儿教育正高级教师,也是以她名字命名的广东省首批十个幼儿园园长工作室之一陈蕾工作室的第一责任人。
给孩子叠衣服也要“有心机”
研究生毕业的陈蕾,在幼儿园保育员的岗位上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她依然感觉到压力。一方面是语言障碍。彼时,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还未普及普通话,师生对话需要通过粤语。一方面是气候的不适应。在新疆长大的她,面对南方湿热的气候,“感觉衣服都是黏在身上的”。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各种不理解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生还是稀缺品,总有人不断发问。“你一个研究生来这里扫地吗?”“你给孩子擦屁股,擦着擦着学问可都丢掉了。”
纷纷扰扰的说法,林林总总的难题,她未尝没有过动摇。遇到困难时,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然而,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陈蕾买来录音带,拼命学粤语;从哆来咪开始,一个键一个键学弹钢琴;对许多幼教教师来说,唱歌跳舞弹琴都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但于她而言,都需要从头开始。她仔仔细细地给孩子们叠草纸、叠衣服、毛巾“这么有心机”,同事称赞她。
渐渐地,这个没有架子的“高材生”跟幼儿园教师们熟络了,打成一片。
幼儿园里研究“大学问”
在省育才一幼,陈蕾没有丢掉学问,相反,她史无前例地带动了幼儿园的科研氛围。90年代,育才幼儿园引进一支科研队伍,研究生出身的她成为统领人。陈蕾从此与科研分不开了。
工作的第6个年头,她被提拔为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副院长,在幼教行业,少见如此年轻的副院长。此后,陈蕾成立起幼儿园教研组,带动起以研促教,科研兴教的科研氛围。
省育才一幼作为多项专家主持课题的实验基地,参与过诸多科研课题,包括创新教育、科技教育体等,陈蕾均有参与其中。
2007年,她带头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的研究》,这是省教育厅首次为幼教行业开辟课题。2011年结题之后,他们将研究成果推广至教育实践。
科研正是省育才一幼团队建设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不能仅凭经验来教育孩子,需要有理论的总结指导。学校形成了成熟的教科研制度,教师们可以自选感兴趣的主题,组成科研小组。一个小组成为一个团队,既有新人也有“老人”,老带新,由浅入深,借此带动大家成长。
科研指导来当“孩子王”
“幼儿园研究的问题,就是实践中的问题”,陈蕾认为。这些看似高屋建瓴的课题,最终都要回归指导孩子的发展,为了让工作做得更好。课题结束了,实践才是开始。
《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的研究》课题进行时,幼儿园成立了一个心理基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包括感觉统合、沙盘游戏、蒙氏法、美术治疗等手法,帮助这些特殊孩子渡过发展难关,融入集体当中。
他们强调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一个孩子绘制的多功能机器人图,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于是,学校联系到机器人的制造企业,让整个班的孩子去参观。回来之后,学生们还动手自己制作机器人。对教师而言,他们的职责变成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此刻,陈蕾所强调的科研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科研水平的教师,对幼儿园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对孩子们来说,要读懂他们,知道他们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从而指导他们。如果不懂孩子,就没有互动。没有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懂得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那他很多时候只是想控制住孩子。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就知道怎样静待花开。他懂孩子,理解孩子,知道怎样去包容,怎样让他们进步。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林冬妹
一顿饭功夫,她接了7个学生电话,这是她最忙时候的真实写照。有签合同询问法律知识的,有面临职业选择的,有倾诉同学关系的,甚至于还有谈恋爱男女朋友闹别扭的,她照单全收,一一分析解决。
林冬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让不少学生“头疼”的公共课,上得津津有味。甚至学校电路故障晚上停课,学生们也不肯将就,“老师,我们开手电筒上课吧!”
“接地气很重要,要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烦恼”,林冬妹说。她还说,不能光举例,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论融入日常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让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正确的研判,帮助学生“正三观”,找到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林冬妹太忙了。一顿饭功夫,她接了7个学生电话,有签合同询问法律知识的,有面临职业选择的,有倾诉同学关系的,甚至于还有谈恋爱男女朋友闹别扭的,她一一分析解决。传说中,她的电话是学生的24小时成长热线,这一说法实至名归。
她荣誉加身,获奖无数,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月底,还刚刚领回“中国好人”的奖杯。开学了,心态年轻,且跟学生们打成一片的她倒是在盘算着,新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引入《战狼2》和《建军大业》作为开篇。
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停电了学生都要上
林冬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让不少学生“头疼”的公共课,上得津津有味。甚至学校电路故障晚上停课,学生们也不肯将就,“老师,我们开手电筒上课吧!”
如何让这个“冷门”课受热捧,她有自己的“杀手锏”。她每天要看书,读新闻,遇到学生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社会热点什么的,就及时融到课堂里去。今年大年初二,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咬人事件,春节过完一开课,她立马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从这一事件,她给学生们引入规则意识。从法治的角度展开案例,而不是死读课程,让学生们听得进,记得住。
“接地气很重要,要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烦恼”,林冬妹说。她还说,不能光举例,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论融入日常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让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正确的研判,帮助学生“正三观”,找到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她善于对教材体系进行整合,比方讲“法治观教育”部分的教学内容,她将3个章节整合成为5个专题:导入篇,感悟法律的真谛,告诉他们法律是什么,法律有什么用,法律是怎么来的,本质是什么;原理篇,理解法的原理;解析篇,明确权利义务;养成篇,培养法治思维;实战篇,掌握维权途径。
学生的朋友的朋友
也打电话向她求助
课堂上的融洽延续到课外,她成了学生最信赖的朋友,于是,电话成了热线。她是法学科班出身,从教之前,还在一家跨国企业担任法律顾问,考取了全国第一批税务师资格及第二批律师执业资格,对法律知识如数家珍。学生遇到纠纷、被骗,诸如此类的法律问题,立马会拨打她的“热线”。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超出学科范围了。
这不,上个月有学校辅导员找到她,班上两名男生打球,其中一人被另一人撞落两颗门牙,但对方不肯赔偿。辅导员调解一周未果,前来向他求救。她从法律常识讲到条文,一个多小时时间,撞人者终于答应了赔偿。紧接着,另一名学生网上购买二手手机被骗,也打来电话求助……
面对学生的求助,林冬妹通常既讲法律常识,也讲道德底线,末了不忘教育学生一番。她似乎天生就拥有跟学生打成一片的亲和力,电话一响,立马一句,“臭小子,你为什么打扰老师睡觉!”学生瞻前顾后,她立马成了坚强后盾,“但是什么,有林老师在!”
一传十十传百,林冬妹声名在外。有时,打电话的求助者会这样自我介绍,“我是你学生的朋友的朋友……”“学生在他(她)的成长路上,需要有让他们信任的老师,成为他们的指引者、引路者,而我刚好充当了这个角色”,她说。
毕业生海选“心中良师”
连续十年得票高居榜首
这个引路者并不好当,林冬妹太忙了。起初,她的母亲还会抱怨,为什么吃饭都要接电话,而现在显然是习惯了。眼看接电话接到饭菜都凉了,拿去微波炉给她热一热。
除了本校的课程和为学生解惑,她还经常飞往全国各地上政治示范课。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林冬妹也受聘为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岗前培训教师,为广东100多本、专科高校1.3万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她自己也苦恼自己的忙碌,“我竟然两年没有上街买过衣服!”
回过头来,她又觉得充满了成就感。“有些学生毕业十几年了,还给我打电话,说我的一句话影响了她。”的确,在学校毕业生海选的“我心目中的良师”评选活动中,林冬妹连续十年得票高居榜首。
人生导师,莫过于此。
清远市青莲中学教师 沈志亮
课上是学生尊敬的老师,课后要成为学生知心的朋友,沈志亮确实做到了,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但需要的是老师们的精心扶持,老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去了解学生,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综合自己教学物理这么多年,沈志亮觉得要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去解决物理问题,要打破枯燥教材的束缚,跟学生去互动。沈志亮说,教师提升自己,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只有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才会让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
作为一名山区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师,一直执着地在教育教学的新领域里不懈探求,承担学校教研专题、带领科组教师开展教研教改。2017年成为阳山县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1991年8月,沈志亮从广东省连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回家乡清远市阳山县青莲镇,至今已有26个年头。
近年来,沈志亮作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好友们都为他跟名校牵桥搭线,沈志亮也不时收到广佛等发达地区的知名中学抛出的橄榄枝,高薪邀请他前去任教,但他全都婉拒了,他选择继续扎根山区。
父亲仨兄弟都是人民老师,自幼受父辈的影响,沈志亮也觉得,自己能在家乡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圆梦了。
阳山是我的根,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阳山是我的根,青莲中学是我的母校,感情实在太深了,我怎么能说走就走呢?”青莲中学地处山区,全校的学生加起来不到300人,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有的还是留守儿童,沈志亮说:“不舍得,山里的孩子需要我。”
一切为了山区孩子,为了山区孩子一切。沈志亮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1995年春季开学,沈志亮得知地处偏僻的柳塘村还有几位学生尚未回校读书。他主动请缨,率领几位老师放弃周末假期,远赴深山发动学生入学。
山路崎岖湿滑,沈志亮在上山途中摔伤了,膝盖和手臂都在流血,但他简单处理后便继续上路,历时十几个钟,步行20多公里山路,终于找到了学生及其家长。为了把这些因贫困而流失的学生都找回来,沈志亮不断跟学生和家长分析读书的好处,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安心读书。这些濒临失学的学生最终都被拉回了课堂。
能帮助到学生,这是我的成就感所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正是沈志亮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沈志亮认为,老师要“品学为人所重,才学为人所尊”,老师要有威严,有学术修养,有真才实学才能获得学生尊敬,才能值得学生学习。
课上是学生尊敬的老师,课后要成为学生知心的朋友,沈志亮确实做到了,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但需要的是老师们的精心扶持,老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去了解学生,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多年前,沈志亮任班主任的班上有一名特别调皮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原来这孩子从小父母离异,到了初中的时候就越发叛逆。但沈志亮发现,这名学生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和篮球,课后经常跟他切磋球技,后来还让他当上了班里的文体委员。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名同学在当班干部之后跟同学们的交流多了,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长优点,重拾自信,走出阴影,如今这位同学已经成为了一名军人。“能够帮助到学生,这是我的成就感所在。”沈志亮如是说。
让学生喜欢自己才会喜欢上这个学科
综合自己教学物理这么多年,沈志亮觉得要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去解决物理问题,要打破枯燥教材的束缚,跟学生去互动。沈志亮说,教师提升自己,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只有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才会让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
互动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如学习摩擦力,沈志亮会在水管一端涂上婴儿油一端缠上胶带,然后让学生拿着进行拔河游戏,由此体验“摩擦力”。2014年至2017年,沈志亮作为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这个课题目标去前进,以课前、课中、课后引入“师生互动”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形成互动课堂。“开放互动、贴近生活”———这个独特的教学风格案例沈志亮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参加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时在导师罗质华教授的指导下获得了二等奖。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源动力。”学生的创意,老师能协助变成现实。沈志亮介绍,之前有一个学生发现平时用煤气炉烧水,水壶要放在炉架子上,一部分热量却从周边散去,“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热量的损失?将热量收集起来再利用?”沈志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再给一些修改意见,最终,这名学生的创新作品拿到了清远市和阳山县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