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谷子,去壳后被称为小米,发源于中国。小米曾是中国北方餐桌的主粮,但近年来逐步退回到“五谷杂粮”的位置。
据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统计,1993年,我国小米种植面积为3000多万亩,产量400多万吨,但是随着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增加,小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步下降,到了2008年,小米种植面积下降到1200多万亩,产量到了120多万吨,导致小米在中国粮食中的比重越来越少。
8月16日,深圳企业华大农业谷子育种新成果现场观摩会在河南省长垣县召开,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例光温敏型育性转换彻底的两系不育系谷子品种——“华谷S6”。该谷子品种的发布,被认为对推动小米重回主粮有重要意义。
华大基因农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梅永红认为,小米作为中华民族食用了上千年的主粮,近几十年之所以“沦为”五谷杂粮,很大问题就是产量问题。“传统上一亩地的小米产量是三四百斤,和玉米、小麦没有可比性。”此次发布的“华谷S6”将有望在产量上超越玉米、小麦的平均水平。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四分之一。在大宗作物的种植选择上,小米恰恰具备耐旱、耐盐碱的特性。在营养价值方面,小米干基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3.08% ,变幅为8.06-19.21%,高于其它禾谷类作物。“广泛种植小米,推动小米重回主粮,能大大节约水资源,也将使国人的膳食结构更加健康,实现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
华大农业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张耕耘向记者介绍了在谷子不育系培育方面取得的进展。从2009年开始,华大农业就开始以谷子为模式植物进行研究,通过大规模挖掘谷子基因资源,陆续完成了谷子全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开发、遗传图谱构建以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定位。华大农业利用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已经育成了多个抗除草剂品种以及系列不育系。
在华大小米副总经理邹洪锋看来,如果说育种是小米产业化的根基,那么精深加工则是小米重回主粮的必由之路。据介绍,目前华大农业在谷子育种和深加工研发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小米面条、小米面包、小米曲奇、小米黄酒等食品将走向人们的餐桌,在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家也进行了谷子品种试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