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紫金冠,齐眉金抹额,面若中秋月,色如春晓花……30年前,87版《红楼梦》中那个“顽劣情种”贾宝玉成了中国影坛的经典形象。
30年后,“宝哥哥”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带着他的新书《1987,我们的红楼梦》来到南国书香节,与影迷一同追忆这部经典剧作台前幕后的故事。
阔别多年,再次亮相的“宝哥哥”已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镜头下的的欧阳奋强头发花白,容颜有变,身材发福,让人忍不住慨叹岁月的无情。
不过,影迷对“宝哥哥”的喜爱却并未减退。在当天的读者见面会上,有影迷甚至专门从外地赶来,只为再看看那个一同成长的“偶像”。
活动现场,87版《红楼梦》“袭人”的扮演者袁玫的亮相给了广大影迷一个惊喜。作为30多年的老朋友,袁玫对“宝哥哥”的第一印象依然深刻:“我看见他一张娃娃脸,一双含情的杏目,我就知道,这就是贾宝玉。” 不过问及对袁玫的第一印象,欧阳奋强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当时人太多了,并没有什么感觉。”
欧阳奋强笑称,当年刚到剧组,糊里糊涂地就到了女孩子堆里,当时陈晓旭、邓婕、袁玫等一群女孩子常常用审视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大男孩,看他像不像自己心中的宝玉。欧阳奋强还记得,有一次他正在吃饭,一只苍蝇在他身边飞来飞去,陈晓旭还嘲笑他“招苍蝇”。后来经过几年的相处,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87年,拍完《红楼梦》之后,剧组很多演员都留在北京。当时红极一时的欧阳奋强却选择去深圳大学导演专业进修。毕业后,他在四川台当上了导演:1994年,他导演的电视剧《我的妈妈在西藏》获95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执导电视剧《雄起酒家》获2001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短剧奖;2003年,执导音乐电视剧《中国公主杜兰朵》,获全国优秀戏曲电视“白玉兰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欧阳奋强对《红楼梦》有着很深的感情,2008年,他就曾执笔《记忆中的红楼》一书。
他甚至把自己的新浪微博名改成了“欧阳宝玉1987”,头像也是当年银幕中那个俊俏的“宝哥哥”。有趣的是,他对自己的简介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12个字——“幕后工作的人。丈夫、父亲、居民。”
《1987,我们的红楼梦》这本新书中,记录下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被影迷称为“第一代鲜肉小生”的欧阳奋强近况可好?
近日,欧阳奋强在广州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的独家专访。
【独家对话】
忆当年:
“至今才知第一个推荐我演宝玉的是谁”
南方+:为什么会执笔写《1987,我们的红楼梦》?这本书跟您之前写的《记忆中的红楼》有何不同?
欧阳奋强:一开始没打算写这本书,因为写起来虽然不复杂,但是过去了三十年,再要找到这些人让别人接受采访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08年我们出过一本《记忆红楼》,但内容大多是剧组其他演员写对我的印象和回忆。在去年,我们就想到今年是87版《红楼梦》播出30周年,也算是一个纪念活动吧,就想到做一本书。当时是想再版《记忆红楼》吗,但是在跟出版社沟通的过程中,大家就商量说还不如重新出一本书。这本书就有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共同来回忆曾经走过的青春的足迹。以及87版《红楼梦》这部剧是怎么养成的。让每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回忆,这样就比较新颖了。
南方+:剧中各位主演分隔30年还有联系吗?采写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欧阳奋强:老实说,这30年,许多出演87版红楼梦的演员是有交集来往的,但有些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甚至连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所以要把他们找出来,很多时候都是靠这个演员找到那个演员一层层地找下去,搜集他们的联系方式,汇总到我这,然后通过电话、微信等进行交流。有些演员现在国外,时差就是问题,这就得找到一个双方都比较合适的时间来交流,所以确实不容易。
南方+:书中追忆当年的众多细节故事中,有哪一段让您印象最深刻?
欧阳奋强: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都30多年了,我一直不清楚推荐我饰演贾宝玉的第一人是谁。多年来我在媒体面前都说到两个推荐人,一个是张玉屏,是红楼梦最早决定演史湘云的演员。后来她因为考上中国铁路文工团,为了做好这份更长远的工作而放弃演史湘云。当时的确是她向导演推荐我当贾宝玉的,另一个来通知我的是邓婕。
但在这次采写新书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原来第一个提议由我来演贾宝玉的还不是张玉屏,而是扮演北静王和柳湘莲的侯长荣。当时演宝玉的人还没定下,一天傍晚大家在圆明园散步,聊宝玉的人选时,侯长荣对张玉屏说:“我看过你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人演你的弟弟,那个人是成都的,如果他扮上古装,其实挺像贾宝玉的。”说者无心,当时听者也无心。没想到后来,确实找不到演贾宝玉的合适人选了,那时王扶林导演到四川去找《红楼梦》开篇的那块石头,张玉屏突然想起侯长荣说的这件事,才向王导推荐了我。
谈经典:
《红楼梦》的市场潜力依然很大
南方+:如今影视市场发展迅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去追忆87版《红楼梦》,您有什么新的体会?
欧阳奋强:首先《红楼梦》本身就是经典。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完成作品,起点很高,用今天的话来说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大IP,不用炒作。
第二点,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电视工作者,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是实实在在的,不计报酬。这部剧3年拍摄,加上前期的筹备和后期的剪辑制作,一共是6年。用6年的时间来做完成一部剧,每一个工作人员对《红楼梦》都是抱着敬畏的心态,一种奉献精神,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轻心。王扶林导演说拍87版红楼梦是如履薄冰,压力很大,但恰恰有压力又促使了他的认真,不服输。
第三点就是导演的胆子大。当年演《红楼梦》的没有一个明星,全部起用新人。导演只找长得像的,会不会演戏无所谓,我来教你演戏。同时,他启用年轻的创作团队,红楼梦的创作人员在当时没有名气,都是在拍摄完《红楼梦》后被推到大师级别。所以导演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对于30年前的中国来说还是很新颖的创作模式,也因此铸造了《红楼梦》。
南方+:您最近在不遗余力地推广《红楼梦》,为什么对这部经典剧作那么执着?
欧阳奋强:其实我这30年都没有执着,我一直在忙其他东西。是今年我参加了6月17日的纪念音乐会后,我觉得《红楼梦》的市场潜力还是有的,很多的读者还是喜欢着《红楼梦》,很多剧迷也喜欢87版《红楼梦》,大家没有忘记它,这就是它的市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用一种手段去宣传《红楼梦》的价值。
南方+:《红楼梦》近年也有不少翻拍、改编。对于《红楼梦》这一传统经典在新时代的再创造,您有什么见解?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您看过吗?
欧阳奋强:新版电视剧我没有看过。我认为,从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改编的,要改也要编,这符合创作规律。但改编不能胡来,要有根据。最简单的就是要忠实于原著,不一定要忠实于剧情,因为小说的故事桥段和电视剧的故事桥段有不同的讲述方式,但要忠实于思想和精神。
谈成长:
“我们那个年代不需要‘小鲜肉’”
南方+:这么多年来,会不会介意“宝玉”成了您的标签?
欧阳奋强:介意也没办法,就是接受他吧。
南方+:很多人认为,“贾宝玉”这个角色,对您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觉得呢?
欧阳奋强:他(贾宝玉)对我没有影响,这只是观众的一种期待,以为有影响。但对于我的工作生活来讲,他就是他,我就是我。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大家知道有欧阳奋强这个人,知道我演了贾宝玉。
南方+:大家很好奇,当时您正当走红的时候,为什么不在继续当演员,而是转向幕后当导演?
欧阳奋强:一是因为演了这么大的戏的男主角,演其他的都没什么意思了。另一个是因为当时不是“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如果那时“小鲜肉”是能够横行霸道的,我可能就演下去了。那个年代对演员和人物的审美是另外一种尺度,不需要奶油小生也不需要小鲜肉,所以我不适合在演艺圈从事演艺事业。
南方+:那您如何看待如今“小鲜肉”吃香的现象?
欧阳奋强:我觉得这个是供与求的关系,存在就是合理的。大家喜欢他,他就存在,如果哪天大家不喜欢他了,他就不存在了,这没什么。
南方+:如今一些年轻演员演戏要找替身,不能吃苦等备受诟病。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演员,您认为如今的年轻演员有什么需要提高?
欧阳奋强:我觉得要提高的是文化准备,这是一种素质。
【采写】毕嘉琪
【摄影/视频制作】王良珏 张迪
【实习生】符滢珺
【统筹】李培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