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最年轻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全能车长”强军路上勇冲锋

洪奕宜工作室
+ 订阅

今年5月,在部队调整改革中,王锐所在连队编入合成营。改革前他是车长,改革后他还是一名车长。虽然岗位没变,但在王锐看来,部队任务变了、连队编制变了,自己的观念理念、战位职责也要跟着变。

 他跟着营连干部一道,思谋研究如何融入作战体系、打造作战模块,参加合成营改革多兵种作战编组作业,带领809车组开始了新的冲锋。    

 他坚定投身强军的志向追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入伍8年,他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当班长和教练员5年,他带出28名训练尖子,15人考取专业一级,8人走上班长岗位,所带班组4次立集体功,连年被评为“优胜车组”。

面对任务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王锐出生在河北承德,从小王锐就听姥爷讲过不少关于战争的故事,扛起枪保家卫国,这种想法在他年幼的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高中毕业那年,他毅然报名参军。

   当兵8年,王锐先后在两个英雄连队服役,一个是在天寒地冻、缺粮少弹的朝鲜战场击退敌人86次疯狂进攻的“鹰峰山英雄连”,一个是在“抗美援朝第一仗”喊响“人在阵地在”的“黄草岭功臣连”。

   “每次到荣誉室,我都能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王锐告诉记者,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面对任务敢于第一个站出来、面对危险敢于第一个冲在前、面对高难课目敢于第一个攻坚。

一次海训,王锐右小腿长了个鸡蛋大的脓包。每天训练时,衣服、海沙和伤口黏在一起,稍微一动就钻心疼。他不声不响,坚持训练,两个月下来,人就瘦了10多斤,出色完成训练任务。

高射机枪和并列机枪分解结合,是装甲兵的“看家本领”之一。王锐练熟之后,找来一级射手和“炮头”比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连输七次后,王锐终于比对手快了2秒,成为全营公认的分解结合“一哥”。

王锐的“士兵突击”在不断继续:当驾驶员,大到负重轮、发动机的构造性能,小到螺丝垫片的规格用途,都如数家珍,被誉为“骨灰级高手”;当技师,他将4大张电路图贴在墙上,默画背记将电路图装入脑子,500多个参数刀刻石雕般记于心;当教练员,他为每名学员量身定制“训练升级卡”,因人而异分组教学,全程跟踪固强补弱,学员结业考核优秀率平均提高35%。

 战史研究表明,伤亡率排名第一的作战样式是巷战,其次便是抢滩登陆战。作为两栖装甲兵,王锐把“怕死不当兵,当兵不怕死”作为练兵备战信条,像他驾驭的突击车一样,突击、突击、再突击。

武器装备改装 他潜心钻研成专家

 2012年以来,部队加速转型发展,武器装备更新升级。王锐驾驶的809战车,经历加装炮射导弹、北斗导航系统换代、车长任务终端升级3次大的信息化升级。

 每次“加改装”,王锐都黏着厂家师傅讨教,对着说明书逐条消化。改装刚完,他便拿出了整套实用操作流程和技术保障法,让师傅刮目相看。“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兵,就用不着我们上门服务了!”一个装备厂家技师开玩笑地说,对王锐大加赞赏。

“给炮弹安上眼睛”,是战士们对突击车加装炮射导弹的形象比喻。安装激光制导系统后,战车火力打击能力大大增强,但火控系统操作难度也大大增加。王锐把战车开到复杂地域,在极限条件下练稳控,多方采集数据比照分析,摸索出“一稳、二定、三协同”训法,还探索了打低空飞行目标、装甲目标新招法,实现了“当年加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炮弹有形,信息无影。在装备信息化“加改装”中,王锐与无形的信息系统较上了劲。驾驶训练,他蒙上潜望镜,用显示终端、CCD摄像仪处置情况;通信训练,他不用语音通话器,逼自己用数据传指令;射击训练,他既练传统技能,又要求自己用信息化火控系统快算快打。

王锐的言谈时常让战友们感到新鲜。谈火力打击,他说,既要懂得打地堡,还要知道超越突进、蜂群攻击、发扬火力;论战法,他说,要走出“层层剥皮、一线平推”模式,适应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战争形态;提战位,他说,现在叫制胜节点,个个都要过硬……  

 一次训练归来,王锐和战友忙到深夜11点终于完成车辆维护,个个疲惫不堪。检查时,却发现地上有一颗螺母。王锐带着全连驾驶员逐车检查,直到凌晨3时许,才查出是7号车喷水推进器掉的螺母。一早出车,王锐虽然累,心里却踏实。

 对于装备保养,部队一直很重视,可在现实中,问题仍时有发生。王锐认为,装备保养缺乏标准流程,十个班长可能就有十套方法。有的战友对装备敏感部位不够细致,检查时“蜻蜓点水”,所以,战车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故障。

为什么不统一一套标准流程呢?在得到连长的支持后,王锐带着全连技术骨干集智攻关,梳理出7个方面39项装甲车的保养规范,还总结了10类常见故障排查法和30多种快速抢修法。这一招很有效果,战车“掉链子”的情况明显减少了,装备保养的质量也大大提升了。

进了“王锐班”,生铁炼成钢

在王锐所在部队,809车组参加的任务最多,11次打破训练纪录。对此,营长黄炳宏是这样评价的:“如果说809车组是钢刀,那么,车长王锐就是刀尖。”  

几年来,“王锐班”在师以上单位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夺得11块“奖牌”,被誉为“武状元”的摇篮。王锐的“三特计划”,还在连队产生“王锐效应”:三年前,全连精通2个训练专业的官兵不到10人,如今达22名;三年前,仅有2人报名参加装甲兵特级考核,如今达19人,人数翻了近10倍。    

王锐也喜欢看《士兵突击》,不过,他最喜欢的角色不是许三多,而是班长史今,因为他很喜欢史今的“带兵名言”——不抛弃、不放弃。他带新兵,宿舍里总会贴上一张特殊的“班牌”——“王锐班”。官兵们说,进了“王锐班”,战士就能成长成才;融入“王锐班”,生铁也能炼成钢。

 战士张桓敬起初学驾驶动作不协调、接受能力弱,装甲车常常熄火。王锐不厌其烦地教、手把手地带,把小张带成了优秀学兵。    

“每名新兵的身上,都有班长的影子;每名班长的样子,就是新兵的框子。”战士于永刚在“说说我的班长”演讲赛中,动情地描绘了“框子”的轮廓:冬夜,班长为自己掖被角;苦闷时,班长和自己唠嗑开导;生病时,班长给自己端饭送药;训练时,班长一次次悉心教导。“如果说军营是炉,班长就是燃烧的炭火!”于永刚动情地说。

在战友们眼中,王锐就像突击车,坚硬的钢铁躯壳下,有颗奔腾火热的内心。谁家有急事难事,他会递上工资卡;每遇慰问演出,他说“我负责站岗,你们负责鼓掌”;海训场上防台风,他最先开始忙,最后一个撤。更让战士感动和尊敬的是,王锐帮了别人也不张扬,做了好事也不声张。

前不久,王锐和战友托着沉重的战备箱装车。位于低处的一名战士不慎脱手,王锐一把拽住箱上的铁丝,没让箱子砸到这名战士。王锐一声不吭,第二天,战士们才发现了箱子上的血迹。

 一次重大演习结束后,大家一致推荐为王锐报功,他私下找连长指导员说:“这一仗打得漂亮,功劳是大家的。”结果,个人二等功变成了集体二等功。

有情有义有本事,有才有品有志气。战友们都喜欢和王锐在一起。说起有关班长的暖心事,人人都能倒出“一箩筐”:“他是浑身散发着正能量的‘阳光哥’!”

编辑 唐嘉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