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外出旅行,不如重访佛山这些老街,说不定有惊喜......

南方+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已拆的老街,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老街带给你的回忆。

朋友们都已想不起,昔日一起玩耍的地名。

你是否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老街的秘密?

没关系,你不用担心时间偷了你的记忆,今天,南方+带你回顾佛山禅城老街的前生今世。

筷子,快子!因为有早生贵子的谐音,所以筷子路一度成为佛山新人结婚必去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前,筷子路是佛山制造铁锅、铜器和筷子等手工业较集中的地方,遂取名筷子路。还有一种说法是筷子路附近的公正路刚好与其长度相近,而且平行,两条路看起来像一双筷子,所以取名为筷子路。

筷子路一角

时代的变化,新型的婚礼仪式逐渐取代旧式的婚礼习俗,如今虽少有新人会再去走筷子路,但在每年春节期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筷子路昔日繁华的景象。

每年春节,很多老人会在筷子路上摆摊,帮人写挥春对联,人们也会来这置办年货。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相传东晋隆安二年,西域僧人达毗耶舍带着三尊铜佛像来佛山塔坡岗讲经,信徒为纪念僧人,建了一座寺,并取名为“塔坡寺”,但该寺年久失修,后来被毁了。

直到唐代贞观二年,佛山人在塔坡岗挖出晋代僧人留下的三尊小铜佛像,于是就地重建塔坡寺供奉,并把佛山的原名季华乡改名为佛山,于是有了“未有佛山,先有塔坡”一说。

塔坡街一角

按《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六月初六是塔坡诞的吉日,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佛山人会到塔坡庙举行祈福祭祀活动。今年的塔坡公诞迎来一件大喜事:由社会各界集资重铸的三尊金佛重新安座在塔坡古迹内。

东华里原名“伍杨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

昔日的东华里,早在100多年前曾是佛山“第一街”,是佛山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庄宅式府第建筑群组,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建筑风格。

如今的东华里,延续历史街巷,融合现代文化因素,使佛山的历史风貌与城市脉络和谐相融,向我们展现了新的生命力。

东华里升级改造,迎来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岭南新天地。

大基尾是红强街的前身,曾经的大基尾身负两个重要名衔,一个是佛山重要的通商码头、商业中心,一个是佛山粤剧之都琼花会馆所在地。

四百年前,这里红船如织、歌舞升平;四百年后,这里改头换面,成为联接禅城和桂城的交通枢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佛山忠义乡志》记载,19岁那年,梁舍人奉父亲之命去广西贩柴,归途遇飓风不幸离世。可几天后,死去的舍人灵魂竟恢复人型,雇船把柴运回佛山。

事情传开后,大家认为梁舍人因孝德,死后已化作神明。街坊为纪念他,捐钱建庙供奉,附近的街道相继以“舍人”命名,统称为舍人十三街。至今,舍人十三街早已消失在市井生活中,仅存下来的只有舍人前街和舍人大街。

舍人街道上一棵茁壮成长的鸡蛋花树犹如老街生生不息的生命

惺台公街道位于禅城燎原路,是唯一一条不以街、巷、里为后缀的街道。

惺台公街道是为纪念清代有名官员惺台公命名的。清康熙年间,霍徒政(字惺台)在外获有功名,后人为纪念他,在霍族人聚居地建“惺台霍公祠”以祀之,遂以此为街名。

夜晚的惺台公

沙塘坊地处旧城改造中的老城区,原本北至莲花路,南至人民路,东至福贤路,西至祖庙路。

曾经,这里居住着许多武术名门,有咏春拳师祖梁赞,一代宗师叶问,姚氏咏春的姚忠强……

如今,虽然不少老旧的武馆已闭馆,但爱武之人并未减少,各类新兴武馆在佛山延续,也吸引了海内外爱好武术之人前来“拜师学艺”。

沙塘坊一角

禅城老街,远不止南方+介绍的这七条,还有京果街、品字街、莲花路、锦华路......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老街破破烂烂,转眼却怀念不已,

谁见过天真无邪的你,谁陪伴孤独的你?

谁见证了你们的友谊,谁为你遮风挡雨?

老街,一个温暖又熟悉的名字,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你的成长。随着时代的进步,老街道改造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终有一天禅城这些老街都会被改造成具有佛山特色的建筑,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吧。

【撰文】实习生郑敏玲

【撰文】张映雪

除署名外,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张映雪 实习生郑敏玲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