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孙旭东
如今,病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其中纤毛虫病的危害更是尤为严重。纤毛虫可以寄生感染包括淡水鱼类、虾蟹以及两栖类在内的多种水产动物,继而发病死亡。而由于纤毛虫病发病面积达、感染源多、根治难度大,目前业内对于治疗纤毛虫病一般以预防为主。常见的预防手段主要是通过保持水质常换常新,使用药物浸洗池塘,同时采用组织学检测方法,解刨并显微观察,以此保证池塘水体中纤毛虫数量降到最低。
近期雨水多,雨后大量死藻,死菌产生一些有机颗粒并滋生纤毛虫,严重影响了虾蟹的生长和蜕壳。
身上纤毛虫爆满的虾在水中漫游:
“长毛”的苲草:
镜检下苲草上的“毛”:
“长毛”的南美白对虾:
以上图片来自水产养殖资讯
显微镜下虾身大量纤毛虫
视频来自陆丰水产养殖网
纤毛虫大量暴发怎么办?澳大利亚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通过一种“环境DNA(eDNA,environmentDNA)检测”的新手段直接检测水环境,不仅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同时较原本组织学检测方法节省时间、节省成本、且不用对水产动物造成伤害,另外简化操作使养殖户自己就可以在塘边完成。
据介绍,所谓“环境DNA检测”既是指从池塘水体中提取群落所有DNA集合,其中就含有包括纤毛虫在内的微生物和从水生动物体上脱落下来的活细胞DNA,以及因生物死亡后细胞破碎而游离出的胞外DNA。然后,对提取的DNA集合进行测序分析,可以做到对水体环境中群落物种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
“环境DNA检测操作简单,能够在水产动物发病之前随时取样检测病原体,我们将其称之为先发制人的方法,相比之下传统组织学检测是一定要在水产动物感染并出现病灶后才能进行检测”,该实验团队说:“这种检测手段原本是应用在法医检验、保育研究等方面,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是一种非常前卫的实践”。
尽管是现在的研究成果是在实验室完成,但是实验团队表示现在新开展的实验正渐渐向偏远地区转移,现在检测已经可以在田间实现,并且未来检测时间将会缩短到2个小时之内。“不用收集病鱼组织,任何一个养殖户都可以直接在塘边收集水质样本就能检测寄生虫,还可以搭配水质分析一同进行,很好地预防病害暴发。”
业内人士认为,环境DNA检测法在水产养殖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可以大胆畅想,未来如果环境DNA检测法与实时传感器相结合进行水质测试,将完善地显示病原体形成与溶解氧、温度剧烈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病害原因分析得更加透彻,减少或避免疾病爆发。不过,虽然目前“环境DNA检测”法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已经取得了不错效果,但成果距离实际商业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