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镬耳封火山墙?到绳武围看看

龙门发布
+ 订阅

龙门龙华绳武围经常吸引游客前往探幽

绳武围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是一座围屋式建筑。

绳武围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是一座围屋式建筑。

古围屋竟有几十个镬耳封火山墙。

古围屋竟有几十个镬耳封火山墙。

近日,有关龙门文史研究的《龙门记忆》一书,吸引了不少文史爱好者的关注。封面上成片建筑物的镬耳封火山墙,更是让人感到震撼。原来,这片有镬耳封火山墙的建筑,是龙门县龙华镇龙华村新楼下村民小组的绳武围。据了解,绳武围在2013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经常吸引游客前往探幽,观赏古村传统文化。而在不久前编制完成的《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础研究》中,把全市37个传统村落分为4类进行分类保护,其中绳武围被列为一类。到底什么是镬耳封火山墙?绳武围又是如何固若金汤?不妨去看看。

“绳武”和“耘经”寄托先祖对后辈期望

据了解,绳武围始建于明代,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是一座恢宏的围屋式建筑。根据《惠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上显示,绳武围坐南向北,总面阔约168.95米,总进深约92.52米,占地面积约15632平方米。由围墙、祠堂及周边的三合院式的民居组成。

据介绍,清朝200多年里,绳武围共走出了8名举人、14名贡生。绳武围人李隶中,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这是绳武围李氏第一个举人,曾在山东多地任知县、州判等职。绳武围两个大门门楣上刻有“绳武”和“耘经”,寄托了李氏先祖对后辈文韬武略的期待。据了解,“绳武”二字典出《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意思是希望后辈能继承祖业,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门楼两侧各有一排旗杆石,似乎与此“绳武”二字遥呼相应。

绳武围的西面有一个侧门,门楣上刻有“耘经”两个字,表达的正是李氏家族理念,与耕读传家异曲同工。绳武围人把耘列在前面,意思是希望后辈能够辛勤耕耘四书五经,成为栋梁之材。

内墙跑道设6座角楼,防御功能强

初到绳武围,人们都会被其壮观所震撼。其大门门楼高两层,博古脊,辘筒瓦,青砖清水墙,两侧有高高镬耳封火山墙。在古围屋内走了一圈,粗略一数,竟有几十个镬耳。据了解,镬耳封火山墙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是用青砖、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灰塑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墙。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因此亦称“镬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一般要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功名越大,宅子里的镬耳墙修葺得越高大。镬耳墙不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有它的实用性,能防止火势蔓延等功能。

绳武围的四周围墙高七八米,内墙还设有一圈两米高的跑马道。跑马道约1米宽,站在上面,刚好能够到围墙的望孔(枪眼),可攻可守。跑马道原还设有6座两层高的角楼,4个角各有一座,两边围墙中间各有一座。在当年土匪来袭时,绳武围的大门一关,整个围固若金汤。

遭匪寇洗劫后浴火重生,儿孙几代修建绳武围

绳武围的主体建筑为主兑李公祠。这是一座三进五开间的建筑,灰塑龙船脊,三进都有高高的镬耳封火山墙。花岗岩墙基,青砖清水墙,两根花岗岩前檐柱,与两侧包台,显得特别气派。二进中堂挂有一块写着“泽荫堂”的匾额。村民说,该匾乃是同诰授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颜检所题写,预示先祖的恩泽像绿荫一样为后人提供庇佑。主兑李公祠整座建筑物是雕梁画栋,采用了不少花岗岩建筑构件,由于当地没有花岗岩石材,修建主兑李公祠用的花岗岩石构件,是从增江河水运过来的。

主兑李公祠还有一个很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墙楣上有不少或彩色或黑白的壁画。彩色壁画中,有山水、花鸟和古装人物画,这些画都很精致,特别是人物画,把人物的形态表情都画出来了。

据介绍,主兑李公祠建于清朝,这座建筑是为纪念重建绳武围的李待举(字主兑)的祠堂,也是绳武围最辉煌的建筑。

绳武围李氏族人祖上始于宋代,由韶关南雄珠玑巷南下番禺,后建业于龙门,历数代后于元代迁居龙华蓼溪嶂,后开辟出龙江围(即今龙门龙华镇的水坑村),到明万历元年(1573年),水坑李氏出现了家族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分家,李梅庄的孙子李震达迁居龙华圩旁,开建绳武围,建造大屋“鼎革楼”。富庶的李氏族人引起了匪寇关注,一天匪寇对绳武鼎革楼发起进攻,李氏族人惨遭匪寇灭绝人寰的血洗。血洗之时,十一世李待举因在外婆家,幸免于难。李待举在大祸之后发奋图强,重振家业。此后儿孙几代人前赴后继,农商兼顾,称雄龙门一方,终于在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具有防御功能的绳武围。为纪念李待举,李氏后人在绳武围建造了规格型制较高的主兑李公祠。

这座古围屋,宁静古朴的气息有如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于繁华圩镇中端看岁月变迁,又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抚慰着现代人浮躁的心灵。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通讯员黄伟光

来源:惠州日报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