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番禺!这两个字不仅是地名,背后还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广州番禺发布

我在番禺

家乡故土

番禺,是一个有确凿证据可稽的历史最古老的地理名称。这个地理名称所涵盖的行政区域范围,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在逐步缩小,到20世纪初,甚至退出了自己原来的核心——省城广州。

番禺名字

莲花山-望海观音

番禺这个名字,两千多年从来没有被改变、被取代,更从未消失。由此看来,番禺这个名字,是一个有特殊生命力的不可替代的符号,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中凝聚而成的文化象征。

番禺地理

番禺区政府

番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珠江三角州腹地、穗港澳的中心位置,属广州市。番禺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西与南海、顺德、中山市相邻,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千米,辖5镇、11街,有177个村民委员会、90个社区居委会。区人民政府设在市桥街道清河东路319号。

番禺

历史

古代番禺

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

番禺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原县境广阔,从汉代至清朝,先后直接或间接划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县市和香港、澳门地区。清代至民国前期,番禺和南海分东西两半管治广州城。

清代,广州城区东部为番禺县捕属,各乡村设置都、堡、图,由巡检司统辖,水上居民归河泊所管辖。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后,全县分为鹿步司、茭塘司、沙湾司、慕德里司4个巡检司和1个河泊所及捕属。

近代番禺

县政府终迁址市桥

1931年设区、乡,全县划分为8区、55乡、623村。1933年,番禺县署从广州城内迁至禺南新造,1945年迁至市桥。

当代番禺

番禺县多次规划

1949年10月,番禺全境解放。1950年5月,全县设8区、1镇。1953年4月,全县设12区、1镇。1957年4月,全县设32大乡和1区级镇市桥镇、1乡级镇江高镇和1渔民乡墪头基乡。1958年1月,禺东、禺北17乡及江高镇划入广州市郊区。1958年9月3日,全县改称“番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58年12月,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1959年6月,番禺、顺德分别恢复县的建置。7月,中山县的大岗镇公社和大岗公社、万顷沙公社及珠江华侨农场划归番禺。

现代番禺

县市交替终成区

1978年10月,全县分为20个公社2个镇。1983年12月,公社改为区,生产大队改乡,行政区划不变。1987年1月1日,全县设置22个镇。1992年5月,番禺县改为番禺市(县级市,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原行政区划不变,辖6街、16镇。2005年4月28日,原番禺区南沙街、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以及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东涌镇庆盛村、沙公堡村、石排村划出,设立南沙区。2012年9月,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南沙区至今。

编辑 邓红英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