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的奋斗离不开顺德的支持!”21日上午,受容桂总商会邀请,格力电器创始人、原董事长朱江洪带着他历时三年写就的《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走进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恒基国际金融大厦举行签名义卖活动。在谈及格力与美的的竞争时,朱江洪表示竞争的本质应该是调动积极性,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本书中,朱江洪讲述了自己从1988年出任冠雄塑料厂厂长,到2012年5月从格力电器董事长位置上退休,历时24年将格力从濒临倒闭的“三无工厂”发展成家电行业巨头的跌宕起伏的经历。
做企业带头人首先要会做人、同行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同进步、最遗憾的是格力的国际化水平低和工匠培养不足……面对一众顺德企业家、老朋友,朱江洪畅谈他在格力打拼的心得体会、教训和痛苦,并把签售所得捐赠给了顺德教育基金。
谈起步:曾是华宝空调配件供应商,合作中止关系仍十分友好
在出任冠雄塑料厂厂长后,朱江洪涉足空调是从做空调的塑料件开始的。当时,位于顺德的华宝空调厂在全国叱咤风云,朱江洪想到利用注塑的优势,联系华宝做塑料件配套。在不懈努力下,华宝委托冠雄开发了一整套分体空调的塑料模具,并承诺以后就放在冠雄注塑。经核算,每套注塑件纯利就有100元。
“注塑机一响,与印钱无异。”朱江洪说当时开心坏了,庆幸找到了一笔好生意,因为华宝一年有几十万套空调生产,单空调塑料件就可以净赚几千万。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的合作在进行一年多后就被迫终止了,但是朱江洪跟华宝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也因此跟顺德当时的许多企业家结识并成为后来的合作伙伴。“跟华宝空调的合作虽然没能继续下去,但是通过成套空调模具的制作,掌握了经验,以及平时与华宝技术人员的工作接触中,学习和了解了很多空调生产的知识,我们收益不少。”朱江洪直言,格力最初做空调就是华宝(学习)过去的。
朱江洪回忆,虽然后来冠雄和海利空调厂合并成为格力电器,并主营空调生产,和华宝成了竞争对手,但双方还是相互交流,甚至互通有无。有一次格力缺铜管,生产又急,打电话到华宝求援,华宝立刻把铜管借给格力。而华宝缺的东西,格力也会及时送过去。
谈及当前美的和格力两家大企业的竞争,朱江洪认为竞争能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但追求把对手整死的做法是背离了竞争的初衷,竞争的实质精神应该是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把企业做好,推动社会进步。
谈创新:调低销售人员收入,将人财物向科技创新倾斜
在格力创立初期,员工中要数销售人员最牛,在普通员工年薪只有两三万元的年代,他们已经是过十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的年薪了。很多科技人员及公司骨干自然心头痒痒的,纷纷争着挤进销售部门,就连产品开发的技术尖子也整天找朱江洪,希望能做一名光荣的销售人员。
这种现象引起朱江洪的警惕。他认为,销售固然重要,但科技人员更是功不可没。如果都想当销售人员,谁来搞科研、设计和管理?为了平衡这一关系,1994年,朱江洪决定大幅度调低销售人员的提成比例。
这一决定引起销售人员强烈不满,并导致许多人集体跳槽。这些老业务员凭着熟悉的市场、渠道和人脉关系,扬言要在三年内打败格力。朱江洪记得,当时董明珠也在被拉拢之列,她实地考察之后,最后决定留下。
顶着巨大的压力,朱江洪决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向科技领域倾斜,稳定科研队伍的思想,同时加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和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科技创新奖励大会,让科研人员得到相应的回报。
“销售不好、产品质量不好、效益不好,都要从科技创新上找原因。”朱江洪说,科技跟企业是生存依存的关系,科技才能“救”企业。
谈管理:做企业领导人实质是在修行
在交流中,朱江洪一再强调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取向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做企业带头人必须学会放下架子,尊重别人,团结大多数人共同努力。
朱江洪回忆他前后经历了三个企业,都是半路杀出来取代原总经理的位子,而且原总经理都留下来当他的助手,这种上下级关系很容易“擦枪走火”。之所以能够成功连闯“三关”,朱江洪总结还是学会尊重别人,倾听不同声音。
比如初到冠雄,原公司仅有一辆车接送原总经理上下班,朱江洪上任后就坚持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上班。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朱江洪都给了原来的总经理足够的尊重,从而保持了领导层的团结。“要成为王者,看似做事业,实质是在修行。”朱江洪说。
在书中,朱江洪还特别提到,“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说法值得商榷。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应该是团队的力量;况且,这句话也不符合格力的史实。
朱江洪写道:“在格力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都离不开格力员工的努力。从质量整改与提升、新产品开发与制造、关键技术攻关与突破,到企业重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均体现了公司领导层和格力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拼搏与奉献。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格力的今天。”
谈遗憾:在格力国际化和培养工匠方面留下不足
谈及自己执掌格力留下的遗憾,朱江洪认为当时有两件事情他没有做好。一件是格力的国际化水平比较差,在国际知名度还不够高。“虽然格力的出口量很大,但相当一部分出口是贴牌,贴牌就是只能赚加工费,品牌推广和销售价值全是别人的。”朱江洪说,国际化必须从国际销售、国际客户管理、市场、推广、维修等进行大量投入,所以前五年十年只有投入没有赚钱,这也是格力当时没有在国际化上走得更远的原因。
另一件事则是格力的工匠培养方面做得不够。朱江洪认为,没有十年八年的培养难以成就一位成熟的工匠,必须从一开始加大投入重视工匠培育,使他们热爱工作不断成长。
对此,朱江洪建议顺德企业家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也要重视工匠培养。“过去很多企业重科技轻制造,做出来的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是由于轻了制造,最终的产品有很多瑕疵,不可靠,好的产品除了有科技含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制造出来的、始终如一的可靠耐用。”朱江洪说。
【记者】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