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这些经典电影旋律,原来都出自他手

顺德文艺
+ 订阅

原编:丹尼尔先生 | ID:MRDANIEL777

部分参考:橄榄古典音乐 | ID:classicalmusic01

电影,除了打动人心的画面、台词,也有动人衷肠的配乐。好电影,总是不乏与之相得益彰的旋律,它更助于故事情感的真切表达。本期推荐藏着巴赫音乐的一些电影,他的旋律仿佛有各种表情。

约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赫(1685 - 1750),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当巴赫的音乐闯入了光影的世界,于是,将视觉画面无法传达的那些抽象的心绪情感,悄然转化为深情真切的告白。有喜乐、有悲伤、有圣洁、有苦难、有纯真… 这些感情透过旋律有力地传达出来。

十句台词 十段旋律

十部电影 深入你心

1

「我喜欢我望向别处时,

你望向我的目光。」

电影 | 爱在黎明破晓前

音乐 | 哥德堡变奏曲

「爱情」本就是一件错综复杂、难以形容的事,影片男女主角的感觉也是如此。这部被观众称为「话痨电影」的影片,靠着两位主角的谈话推进。在对谈人生、谈世界,谈爱情、谈生活,彼此交换思绪中走入对方。

在维也纳的一个清晨,男女主角和着音乐缓缓起舞,此时响起的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第25首。电影的结局仿佛无疾而终,所表达出来的两人感情很微妙,也很纯粹。似乎也只有巴赫的旋律能表现这样的情愫。

2

「我喜欢大海,因为它的宁静,

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

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

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电影 | 沉静如海

音乐 | 平均律C大调前奏曲

这是一个由「沉默」与「独白」撞击出的动人爱情故事,也是一个被战争绑架和俘虏的爱情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法国小城,进驻一批德国纳粹军,法国人极其仇视他们,一位德国军官被安排入住在一个法国家庭。

军官原是音乐家,喜欢法国文化。入住的家庭爷孙相依为命,孙女是钢琴教师,两人在相处中产生矛盾又复杂感情。两人初见,女孩弹着巴赫的平均律,一切因音乐而起,爱情也在音乐里叹息结束。巴赫的音乐完美地诠释这份美好却无奈的感情。

3

「如果你真的有权力,

也是因为你能宽容谁,

而不是能够惩罚谁。」

电影 | 辛德勒名单

音乐 | 英国组曲

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 • 辛德勒,与其夫人在二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本片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7项大奖。

在电影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场大屠杀在急促的光与影切换和巴赫音乐起奏中开始。镜头切换另一个房间,一位德国军官忘我地弹着巴赫的《英国组曲》。屠杀遍地的背景下,巴赫的音乐似乎给人一种反差的冲击力。

4

「祈求祂赦免我们,

解除我们的焦虑,

也祈求祂赋予我们

那生命的意义。」

电影 | 呼喊与细语

音乐 |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呼喊与细语》是一部瑞典电影,由著名导演英格玛 • 伯格曼执导。影片讲述艾格尼丝、玛丽亚和卡琳虽是三姐妹,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与疏离感。当艾格尼丝身患绝症,守护在她身边的只有女仆安娜。

艾格尼丝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临死前,她期待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简单的情节却饱含情绪,至亲之间感情往往错综复杂。巴赫如泣如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人物的复杂性关系做了最好注脚。

5

「谢谢上帝,不要谢我。

祂希望我们幸存下来,

就是我们所相信的。」

电影 | 钢琴家

音乐 | 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序曲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

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自由的曙光。电影中配乐大部分选用波兰作曲家肖邦之作,但巴赫的旋律也藏在其中。一幕情节,钢琴家一觉醒来,优美的大提琴声从小房间中传来,便是巴赫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序曲,带来深藏波澜的平静。

6

「要想别人听你说话,

拍拍他肩膀是不够的,

必须给予他震撼。」

电影 | 七宗罪

音乐 | G弦上的咏叹

《七宗罪》是一部由大卫 • 芬奇执导的犯罪悬疑片。该片以罪犯约翰 • 杜制造的连环杀人案件为线索,从警员沙摩塞和米尔斯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七宗罪」系列谋杀案的故事。95年在美国上映,96年获得 MTV 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七宗罪」源于早期天主教「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电影中连环案件与之一一对应。当两位警察为了破案线索在图书馆查资料,暗黄的灯光下《G弦上的咏叹》缓缓响起,透出紧张气氛。本曲是由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改编而成。

7

「最悲惨的生活,都好过于

一切事都被精确计算好的

有组织、受保护的生活。」

电影 | 甜蜜的生活

音乐 |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甜蜜的生活》是1960年的一部意大利爱情电影。该片讲述了三流记者马鲁吉罗忙碌于各个交际场所,以至于无法体会到真诚与信任。透过他的视角,看到了当时意大利的战后变迁,也揭示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该片获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片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钢琴曲。在这部电影中,这首曲子在一种纵欲狂欢中,仿佛也带着人们内心深处茫然无措的感受。

8

「诗人的使命是引起内心震撼,

而不是培养偶像崇拜者。」

电影 | 镜子

音乐 | 约翰受难曲

《镜子》是1975年安德烈 • 塔科夫斯基导演的苏联自传体的电影。其间充满了导演对时间、历史、乡村的个人思考。一系列的情节表现出从战前到战后的感受,并诗意地展示了对自己父母的回忆。

影片中,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母亲去一户人家借宿,他在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一面镜子,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被勾起,带出一幕幕画面… 在镜头的切换中,巴赫《约翰受难曲》显得静谧安详。

9

「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

需要的不是伤心,而是时间,

一段可以用来遗忘的时间。

一颗被深深伤了的心,

需要的不是同情,

而是理解。」

电影 | 英国病人

音乐 | 哥德堡变奏曲

《英国病人》里的比诺什扮演的护士安娜,在废墟中发现了一架钢琴。她忍不住弹起了「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藏地雷的地方。安娜笑着告诉他,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

10

「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

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

电影 | 教父

音乐 | C小调帕萨卡利亚舞曲与赋格

《教父》中有个非常著名的「受洗」桥段。某日,一家人在教堂参加主角麦克 • 柯里昂的小外甥婴儿受洗仪式。但同一时间,柯里昂家族的手下,正在场外执行铲除其他帮派的命令。整个过程,在神圣的受洗仪式、恐怖屠杀之间不断切换,正邪、善恶在此处强烈对比。

此时的配乐是巴赫的管风琴曲《C小调帕萨卡利亚舞曲与赋格》。听说原著作者原本不喜欢这个场景的蒙太奇手法,而当加入巴赫的配乐时,他就马上改观了。

梦想根植于现实,电影来源于生活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