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至3岁婴幼儿尚未到幼儿园入园年龄,但家长大多工作繁忙没有精力照看,隔代照看又常出现养育观念冲突问题。这种困境出现在不少家庭,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0岁至3岁婴幼儿的看护问题愈加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社会机构嗅到商机,纷纷开办婴幼儿托管机构,而且打出了诸如“引进国外课程”等高大上的旗号。然而,这些机构是否合法合规、工作人员是否有资质、场地是否安全……家长并不知道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法制日报》记者为您深度解析
↓↓↓
家长说
“最近保姆出了这么多事,我一狠心把儿子送进托管中心,把保姆辞退了。”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附近的周银霞说,她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尽管周银霞在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到了托管中心,但她心里的石头依然没有落地。对于这家托管中心是否有资质?她并不知道。尽管她曾问过工作人员,但得到的答复只是“我们这是很正规的”。
其实,周银霞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去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近八成婴幼儿都是由祖辈参与日间看护,其中近50%的祖辈感到“无可奈何”,特别是照顾过“一孩”的祖辈不愿再照顾“二孩”的比例在上升。与此同时,被调查对象更希望将孩子送往专业托育机构。其中,家长对2岁至3岁幼儿的托育服务需求最为强烈。
托管机构说:
6月28日上午,记者对北京市一家宝宝看护中心望京分店进行了电话采访。根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主要接收0岁至3岁的婴幼儿,课程引进的是美国的早教课程,主要是培养婴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
“孩子来了之后,我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配一名主带老师。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培养都由我们这个主带老师去引导。在学习这一块,我们引导的是寓教于乐的课程,在玩的过程中去引导他。”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日托班每天295元,时间为早上8时至晚上8时,“按月的话是周一到周五,一个月是5380元”。
对于老师资质的问题,这家托管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老师都是高级育婴师以及高级母婴护理师。不管有证没证,他们到我们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训”。
对于托管中心的资质,接待人员直言,“目前0岁至3岁的托管机构在教育方面是没有办法注册的,所以我们这边是在工商注册,但是我们营业执照里的项目是含有这一项的”。
记者问,“也就是说,目前只有工商营业执照”?这家托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了认同。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不认可此类只办理了工商注册的托管机构。比如,山东省济南市教育部门就曾表示,考虑到安全因素,这种托管班一经居民投诉,教育部门会联合综合执法办公室和消防部门进行取缔。
对此,这家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这方面您完全可以放心,首先咱们这边是公司形式的,是有注册有工商营业执照的。目前我们这家店是咱们公司的第七家店,而且我们还有三家店都是在即将开业当中,从公司开业到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困扰,因为我们是合法的”。
在这家宝宝看护中心的公益西桥分店,记者发现,这里工作人员的说法与望京店并不一样:没有所谓的课程,一般称为活动,“月托3600元,周末白天有需要的按日托190元收费,夜托晚8时到次日早8时是130元一次。入托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看视频监控,有室内空气质量实时数据,有每日食谱,可以录入接送人信息。饭食由阿姨做新鲜的非外采成品,每日体温监测安全才能进入”。
创办者说:
通过业内人士的介绍,记者联系到了打算在四川省成都市创办婴幼儿托管班的刘女士。她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这个行业在法律法规上属于灰色地带,尚无监管部门,因此降低了准入门槛,“当然也加大了风险”。
对于创办方式,刘女士对记者说,她打算与合伙人一起做,不打算加盟其他机构。“我还没有发现比较好的加盟机构,我希望做一个四五十人的托管机构,规模大了责任太大。一线的工作人员非常重要,除了证件和经验,对孩子有没有爱心和耐心都是很重要的考察因素”。
按照刘女士的说法,她规划的托管机构人员管理和日常准则都会参照公立幼儿园的标准,“理论上,可能需要向卫计委、教委和妇联报备,但是还没有到那一步,到时候再说。我觉得这一行挺不容易的,如履薄冰,可能因为很多原因被关停,但是客观需求存在,所以市场和社会力量就开始进入。从做生意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风险高、利润薄的行业”。
那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资深业内人士
自揭婴幼儿托管行业内幕
讲述人:赵星
从事婴幼儿教育行业11年,目前在北京从事婴幼儿托管行业指导服务
(图片来自网络)
婴幼儿托管行业是最近两年才成为热门的,其中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因素,也有早教市场细分的影响。这两年,婴幼儿托管从早教市场中细分出来后,迅速受到资本的追捧,市面上的各种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尽管婴幼儿托管行业越来越火,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个行业有点乱。
首先看资质问题。
可以说,目前大部分婴幼儿托管机构都是教育咨询类资质,只是在工商局备案,办理一个营业执照。其实,这些机构并没有在教育局备案,没有托管资质或招生办学资质。
再看人员问题。
创办婴幼儿托管班的,很大一部分是全职妈妈,还有一部分是从事过婴幼儿教育行业的人。从目前来看,更多的婴幼儿托管机构是个人创办的,大型教育机构较少涉及婴幼儿托管领域。个人婴幼儿托管的场所大多在居民小区,也有设在写字楼的,一般都是收三四十个孩子。
除了个人开办的婴幼儿托管机构,目前还有一类,也就是所谓的加盟式机构。不过,这种加盟也大多是基于个人开办的机构。大部分寻求加盟的也都是自己有孩子的妈妈,看到了这个市场,既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又可以做一份事情。
很多家长在考察托管机构时候多关注三点:
一看环境
二看教师资质
三看课程体系
据我了解,有的托管机构宣称课程体系是从美国或者新加坡引进的,其中有的是真的,有的只是打一个幌子。
(图片来自网络)
教师资质是家长关心的一大重点。据我了解,有些托管机构的老师具有幼师资格。很多婴幼儿托管机构会请一些老师,或者让老师去考幼师资格证,正规一点的机构还会请保育员、保健医、专门的厨师。不过,现在的问题是鱼龙混杂。比如,一个班可能只有一位老师有资格证,其他老师可能都没有证。这种有证的老师和没证的老师配比,在好一点的托管机构可能是1比1。在北京的托管机构,有证的老师与没证的老师相比,他们的月工资大概相差一两千元。一些托管机构不请有证的老师,其实是为了控制成本。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托管机构的老师流动性比较大,很多老师在一个地方干一年就走了,能够在一个托管机构干三年以上就算很不错了。老师流动性大对孩子会产生影响,因为婴幼儿托管是一对一的,如果老师不稳定,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影响。
现在还出现一个情况,一些家政公司也开始进入婴幼儿托管行业,但是很多育儿嫂没有幼师资格证,她们提供的托管服务只是看管和喂养,类似于家庭保姆。
那么婴幼儿托管市场
如何规范呢?
记者:
据媒体报道,2016年2月,在全国二孩家庭关键数据发布会上,针对24000多户二孩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二孩给父母带来的最大焦虑在于谁来照顾,其中高达70%的二孩家庭将“没有人带”列为二孩带来的最大负担。“孩子没人带”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婴幼儿托管需求日渐增长,众多机构纷纷进军婴幼儿托管教育市场。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0岁至3岁托管班有保育的性质,不同于一般带有早教性质的幼儿园。扩展一点讲,这类机构可以称为“婴幼儿园”或者从功能来定位即“保育园”。此类托管机构应该具有安全、保育的资质和功能。
原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在法治社会,为民众提供服务需依法进行,所以应当明确婴幼儿托管机构的管理职责,明确谁是责任单位,这就需要健全相关的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应该引入多元机制,允许公办、私营、个人进入这个行业,但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服务标准,不然只能是乱象。不能只看到托管服务的盈利,也应该看到其背后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民办婴幼儿托管既没有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备案,也不在工商部门管理范围内,处于无照经营,其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卫生和安全状况堪忧。
穆光宗:
我赞成公办和民营两条腿走路,关键是主管部门要进行资质审查,如场地设施、安全功能、师生比、队伍素质特别是幼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素养,规范收费、安全、保育和早教行为。事实上,没有“法外之地”。
记者:
据了解,为了解决职工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这一后顾之忧,上海第二批“亲子工作室”近期试点挂牌。截至目前,上海市总工会试点推出的“亲子工作室”已达到59家。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表示,0岁至3岁婴幼儿的早教处于灰色地带,企业单位没有办理幼托机构的许可。同时,婴幼儿安全问题频发,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此类托管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羁绊。
原新:
在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所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的标准配置。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该社会办的社会办、企业和政府不能办”这样一种理念下,企业为了减轻负担,取消了0岁至3岁的托儿所,因此0岁至3岁的托儿服务就内化为家庭的责任。
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公办的托管机构应该成为一种主导,如果公办资源有限,则应该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不过,兴办婴幼儿托管机构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应该为公办和民营两类机构提供平等的支撑。
记者:
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有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将0岁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探索建立居家养育、社区体验、机构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模式,综合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都提出了相关议案,建议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及相关政策,在城市社区中配置针对0岁至3岁儿童的托管机构。
穆光宗:
为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就要配套各项公共政策,为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共同作出努力。婴幼儿的托管问题比较突出和普遍,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公共服务,完善婴幼儿托管的公共政策,增加家庭生育的社会福利。
原新:
发展婴幼儿托管,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搞清楚婴幼儿托管机构属于谁的管理范畴,要依法履职、依法服务、依法管理;二要尽快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标准等内容,通过这些来规范整个婴幼儿托管市场;三要给公办的和私营的婴幼儿托管机构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
来源:法制日报
韶司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