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牛车水的三水红头巾

佛山外事侨务
+ 订阅

在新加坡河南岸,有一个在世界的华人当中无人不晓的著名街区,叫牛车水。

1822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组织了一个城市发展委员会,对新加坡市区建设绘制蓝图,锐意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市。

其时,新加坡居民当中,华人占了极大部分。在殖民当局的蓄意安排下,不同籍贯的华人群体被分配到不同的区域。潮州籍人士大致聚居与勿基(即驳船码头BoatOuay)及沿河南岸一直延伸到皇家山麓;闽籍人士则以直落亚逸为中心;广府籍人士聚居在牛车水一带。

牛车水命名的由来

许多人很奇怪,一个好端端的繁华社区怎么起这么一个怪怪的名字。其实,牛车水的命名是有其典故的。

一个说法是: 早在1819年,英国政府为了发展新加坡的经济,从海外招收了大量劳工,在短短几年里,使新加坡人口由数百人猛增至1万多人,其中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劳工占了很大的比重。那时,老华工们都住在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带,从事着繁重的码头搬运工作。为了清扫尘土飞扬的街道,每天用牛车载水冲洗,故此,这地区被称为“牛车水”。

牛车水美食街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当年,新加坡还没有自来水的设备,全市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车自市郊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牛车水地处中心位置,这个以牛车载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牛车水。水车路(Kreta Ayer Road)这个街名,反映了这段历史。今天,在安祥山(Ann Siang Hill ) 下仍然有一口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两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就是牛拉水车——“牛车水”,这种景致也就成为地名。

当年,新加坡开埠初期,大兴土木,需要大批建筑工人。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大批失地农民纷纷乘船渡海,蜂拥而至。早期来新加坡的广府人投亲靠友,或者同声同气,都落脚在牛车水,牛车水成了早期中国移民的聚居地。久而久之,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发展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牛车水美食街

哪些路段属于牛车水

牛车水的范围,除了水车路,也包括了桥南路、新桥路、必麒麟街上段(俗称单边街)、福建街上段(俗称长泰街)、南京街上段(俗称松柏街)、珍珠街上段(俗称豆腐街)、克罗士街上段(俗称海山街)、摩士街(它是取名于街上的一座回教堂)、宝塔街(俗称广合源街)、邓波街(俗称戏院后街)、丁加奴街(俗称戏院横街)、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硕莪街(俗称庙仔街)、硕莪巷(俗称死人巷)和史必灵街。

马来西亚怡宝锡矿博物馆场景

穿行在今日的牛车水,寻找历史和痕迹,这里的三条街道与区内的建筑物,处处都有故事,可以说是新加坡华人史的浓缩版。

当中一条主要的商业街口两端分别立着一尊男女建筑工人的塑像,以纪念牛车水最早期的居民——为新加坡开埠贡献卓著的华人劳工。其中带着红头巾的女工形象便是在新加坡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广东三水红头巾女工。

牛车水的女工们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批来自广东省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的中国年轻妇女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南下新加坡投亲靠友。正值新加坡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大批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

当时技术落后,建筑业大量工序都是人力完成,如建筑工地的平整,建筑用的水泥灰浆,都要用大量人工完成,来到新加坡的三水女人,没有文化,难以在其他行业就业。所以除部分到胶厂当杂工外,大多到建筑工地,做些平土地、和洋灰、挑砖块、搬木料的粗活。建筑小工的生活十分艰辛,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在10小时以上,日工资少的时候仅五六角钱,多的时候也只有十一二元左右。

女工们每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洗米洗菜做午饭,将午饭放进漱口盅里加盖保温,装入竹篮里,连同工具挑到建筑工地。中午午休时间很短,女工们匆匆吃了带来的饭又开工了。建筑杂活又脏又累,而且消耗体力。不过,在家乡,三水女人是能够下地种田,有充沛体力的,所以建筑工的粗活也难不倒三水女工。

马来西亚怡宝锡矿博物馆场景

在新加坡,三水女工多聚居在牛车水区的豆腐街。这里的民房只有两层高,都是砖木结构。 一层楼的小小住房往往住上五六人,十分挤迫;夏天的晚上虽有海风,但毕竟是亚热带天气,这么多人住在一间小房里,闷热难熬,很难入睡。白天拼命做,晚上得不到好的休息,初到新加坡的三水女工很难适应,往往因此而生病,小病常常带病去工地,大病便要留下来调理,只有放工后姐妹回来才有人照顾。不过,三水女工十分团结,她们相互帮助、照顾,姐妹中遇到没有钱或者患病没人照顾时,姐妹们亦会出钱出力相助。生活虽然艰苦,由于姐妹情深,大家在豆腐街感到温暖。

三水姐妹与红头巾

最初,三水妇女在家乡并没有没有戴头巾的习惯,倒是戴竹笠较多。而到新加坡去做建筑苦力工的,不止来自三水一地的妇女,在广东省就有几个县的妇女到做这样的建筑小工。往往同一个建筑工地就有两三个包工头,也有两三个工棚,人员混杂,很难分辨自己人,这给工头以及工程的老板、监工人员、泥水工人等带来诸多不便。工地越大,人员越多,就越混乱。

为了方便工作, 三水的姐妹们独出心裁,提议用红布做头巾作为三水女工的标志。红色,象征着兴旺、吉祥之意,用红布作头巾,在阳光下耀眼,红灿灿的容易识别。而且戴头巾还有好处,它取代了竹笠起遮阳作用,还可以保护头部,即使有小碎石,或灰浆跌下,亦可避免受小伤害。为了红头巾包得扎实,不让红头巾在劳动时跌下,或散开,不误工,三水女工在还专门研究了红头巾特别包扎方法。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工头赞成,于是,三水女工全披戴红头巾。戴头巾的第一天,三水姐妹们大清早起床后,便包红头巾,互相检查,直到满意为止。当天,红头巾在工地一出现便引起轰动,起初,人们认为这些女工打扮花枝招展,与尘土飞扬的工地格格不入,讥笑三水女人贪靓都不分场合。但是开工后的情况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凡是有三水女工负责的工区,只见一条条红龙来往穿梭,秩序井然,效率更高,工程进度更快,报社记者更是闻风而至,为红头巾拍下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新加坡当局和开发商对这种建筑工地工作秩序的创新大加赞誉,而各地的建筑女工更是纷纷效仿,戴起了各种颜色的头巾。一时间建筑工地五颜六色,宛如一个大花园。当然工地上有了识别,各种工作便有条不紊。

在新加坡建筑工地上出现的各色头巾的女工队伍当中,三水红头巾是最早、最有影响、也是最团结、最有效率的一支女工队伍,因此她们的工钱往往比别处女工高。她们的工资价格决定整个建筑行业杂工工钱市场价格。经常有别地包工头为了压其他女工苦力队的工资,与红头巾的包工头串通压低红头巾工资,都被红头巾拒绝了。三水女工十分讲义气,从来不会压价求工,她们宁愿不开工,也不降价,维护整个苦力市场的工资价格,影响其他地方籍的女工收入。她们觉得凡是从唐山(中国)来的,都是姐妹,都是亲人,不能做伤害姐妹的事情。此举令三水红头巾的名声大振,都说她们是有情有义的好姐妹。

初戴红头巾,姐妹们都只是把它作为工作服,收工回到豆腐街的住地便除下红头巾。一般上街买东西都不戴。随着三水红头巾吃苦耐劳,有情有义的事迹在牛车水流传,三水红头巾的影响大了,受到各界人士敬重,偶尔有人开始戴红头巾上街,受到市民的尊重和礼遇,之后,姐妹们更是把红头巾视作一种身份的荣耀,上街不戴红头巾反倒感到缺少了什么似的。遇到有喜庆和大节日姐妹们更是穿戴整齐一袭红头巾上街。

红头巾赢得尊重

红头巾以自己的吃苦耐劳以及对新加坡建设的贡献赢得了新加坡人民的尊重,在新加坡的国庆游行庆典上,经常有一辆花车会以他们为主题;他们的故事已经被写进新加坡小学课本中;博物馆设有他们的纪念塑像,甚至出售以她们为原型的玩偶纪念品。而前文提及的街头雕塑,更是向每一个游客默默讲述着红头巾的故事。80年代期间,新加坡曾上演一部名为《红头巾》的电续剧,此片在狮城播出后红极一时。该剧的英文译名是《Samsui  women》,意译即三水女人。

以牛车水的三水红头巾为代表的华侨吃苦耐劳的奋斗故事,连同牛车水的发展构成了新加坡200年历史的重要部分。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