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5万平方米文化载体,三水力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南方+ 记者

投入15亿元新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每年安排百万资金送文化活动……佛山三水舍得真金白银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链、多维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局,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期,创建工作将迎来文化部中期督查。三水将整合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公共文化资源要素,进一步加大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创建工作八大评价板块,31项指标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

●文化设施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

佛山市是广东唯一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5年下半年三水启动创建工作,重点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文化力量再造工程、数字文化服务工程、书香佛山全民阅读工程、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文艺精品锻造工程等八大工程。

经过一年多的创建,三水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设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三水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共118815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1853.87平方米。目前三水正在新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如三水新城文化中心、三水图书馆新馆等,新建文化载体总面积将超过50000平方米。

同时,三水每年安排近百万财政资金,将讲座、演出、图书、展览、电影等丰富的文化项目配送到镇街、村居、企业、学校,并打造“魅力三水·文化五送”、“书香三水”全民阅读以及“三好”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今年三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各镇街也相应落实配套资金。三水区文体旅游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水将整合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公共文化资源要素,进一步加大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创建工作八大评价板块,31项指标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由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的提升。

接下来,三水区将以2018年6月迎检为目标,建立倒逼工作机制,分深入创建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0月)、自查自纠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督查督办阶段(2018年1月-2018年3月)、全面冲刺阶段(2018年4月-2018年6月)四个阶段继续开展创建工作。

●城乡十分钟文化圈让村民家门口享服务

6月26日,彭磊下班后来到洲边村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把上周借的书还了。洲边自助图书馆自去年底开放以来,已成为洲边阅读爱好者的重要阵地。

市民在自助图书馆借书。

洲边自助图书馆是三水第二间自助图书馆、首间村级自助图书馆,是三水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便可免费自助借阅7000多册图书,享受丰富的数字资源。“以前很难想象在一个村能有这么高级的文化场所。”彭磊说。

三水区图书馆馆长蔡宝云说,在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中,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自助图书馆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是满足公民阅读权的重要载体。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是三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工程之一。按照创建计划,三水将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和服务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十分钟文化圈”。

2015年,三水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后,挑选基层好的镇街、行政村创建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示范镇街、示范村居,其中在2015年度市文广新局十分钟文化圈评选活动中,西南桥头村、白坭富景社区获城乡十分钟文化圈示范村称号。2016年-2017年,三水继续抓此项工作,力求将西南街道打造成为城乡十分钟文化圈示范镇街,将西南洲边村、木棉村、芦苞独树岗村等建设成城乡十分钟文化圈示范村。

三水区文体旅游局文化科相关负责人说,城乡十分钟文化圈的建设,可以让绝大多数市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从区到镇街再到行政村或社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向居民免费开放,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100%建成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比以前多了。”说起社区文化服务的变化,白坭镇岗头村梁伯竖起大拇指。白坭镇岗头村是三水区首批五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单位之一,在专项资金扶持下,岗头村文化活动中心得到了进一步改造提升,可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多元的文化、教育、体育等综合性公共服务。

岗头文化楼为附近学生举行书画培训

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创建点工作是三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的重要抓手。按照要求,试点建设单位都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且每个文化室都建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该项创建工作将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更新换代,从而建立起“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三水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去年,三水在5试点单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各镇街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芦苞镇以芦苞社区、独树岗村委长岐村的综合文化中心为龙头,设置一站式的文化活动起居室;白坭镇打造南部新型乡村文化社区,高标准建设岗头文化活动中心、重建凤果村周氏大宗祠等;乐平镇在蔗园坑村等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通过一些列的投入打造村居文化阵地。

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2017年三水70个村居都要完成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创建,目前三水已经完成80%的覆盖率。三水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创建工作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通过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实现“文化活动就在家门口”的愿景。

■相关:三水创建亮点

1、建立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据统计,目前三水已建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镇级文化中心7个,联合图书馆加盟馆11间(其中智能自助图书馆2间)、“共享工程”基层站点77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室及文体广场各503个,已建成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61个,已基本建立起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三水区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2、创新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投入15亿元,新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如三水新城文化中心、三水图书馆新馆、北江新区文化中心、南山镇文化中心和云东海街道文化中心等,新建文化载体总面积将超过50000平方米,文化设施建设有大突破。同时改造一批文化场馆,如白坭文化中心、三水文化公园等。

3、创新文化载体运营模式:

三水多个文化载体在如何提高效率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不同的运营模式:一是以乐平文化中心为代表的产业社区模式,二是以博雅滨江新文化中心为代表的社区俱乐部模式,三是以白坭镇陈氏大宗祠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新型文化阵地模式,四是以云东海街道云东海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文化物管模式,他们形成各自的特色,成为辖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核心阵地。

4、创新资料台账编印模式:

在全市率先出台全区统一的“一村一册”模式,通过“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硬件”等方面,图文并茂、全面详尽地反映各村(居)创建示范区工作的过程和成果,并随时更新各村创建进度,实现动态管理,全部村居创建成效一目了然。 

【记者】张秀蓝

【图片】张秀蓝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