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适合漫步的城市轴线,理由广州人都懂得

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相较于“中信广场-天河城-花城广场-广州塔”这条当下广州城市中轴线的现代、时尚、新锐,从镇海楼到海珠桥的近代广州城市轴线,显得朴实得多。这是一条特别适合一日漫步的城市轴线。它有历史,有现代;有人文,有自然;有宏观,也有微观。

广州是孙中山纪念物最多的城市,上世纪30年代初,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出现,之后的海珠桥、广州市府合署、仲元图书馆、伍廷芳铜像,广州用整整一条城市中轴线,来纪念这位伟人。

站在1380年建成的镇海楼上,向南方望去,一连串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近代样式的建筑物疏朗地延伸。绿树苍翠,叠瓦飞檐,人声错切。庄严肃穆,而又触手可及。“只做不说”的广州人,即使在最动情时,也是内敛而含蓄的。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它和中山纪念碑的诞生,标志着近代广州,有了新的空间坐标,城市轴线有了最重要的支点。几乎所有看到纪念堂的人都会惊叹于它无与伦比的美。重檐、歇山、抱厦、雀替、斗拱、脊兽,无一不是美轮美奂。更迷人的,是它们精妙的组合方式。

我在中山纪念堂里看过很多次演出,每天上班都经过纪念堂门前,却极少意识到,它曾是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现在也仍是全球最大的中山纪念堂。它巧妙地将自己丰富的隐喻和宏伟的象征,隐藏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从中山纪念堂向北登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矗峙于粤秀山颠,凌霄高耸,高37米,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初建成时通体雪白。内分十三层。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从外观看来非常平和端庄。

1929年3月,广州市立博物院在重修后的镇海楼成立。当时的第五层,孙中山的遗物作为重要馆藏,被专门陈列。作为现在广州市博物馆一部分的仲元图书馆也是那时建成的,系为纪念孙中山重要追随者之一邓仲元而建。伍廷芳铜像原址位于越秀山振武楼旧址,由近代著名雕塑家李金发创作,为纪念孙中山的重要追随者伍廷芳博士而建。

转向南方,跨过东风路,就是市府合署大楼,它的建筑选址充分考虑了与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在精神上的联系。合署的设计主调是中国建筑风格,兼具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大楼四周用的是中国式的圆柱、石栏、屋檐、隔椽、窗格子、月台、阶梯,看起来既有崇伟匀称的美感,又符合办公的要求。

再往南,人民公园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1921年10月12日正式开放,当时,孙中山提出了把广州建设成“花园都市”的设想和提议。公园布局为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呈方形几何对称形式。院内古树众多。为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园中曾耸立着孙中山铜像。现在每天从早到晚,这里总是聚满了消闲的市民。

轴线的南端落在了海珠桥。海珠桥和孙中山究竟有什么联系?1929年建筑珠江铁桥的布告曾说,这是孙中山所“手定”的城市规划。

我带很多朋友游过珠江,他们最爱的还是海珠桥。虽然更多、更大、更先进的桥梁早已飞架两岸。不仅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观——强悍有力的结构,弧线特殊的造型。还因为,这是一座勾连起近代广州生活与发展,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的,是那一代国人,未曾实现的梦想。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