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百年前老照片中的三水昆都山、思贤滘吗?

三水发布
+ 订阅

【讲好三水故事 展示佛山风采】栏目转载系列

昆都山下的五显庙

在麦国培的收藏中,有一组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为三水五显庙。“这组照片是我花大价钱买来的。”麦国培说,拍摄者是谁已难考究,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位外国人,照片背面用英文写着“Sam  Shui”。

民国时期的昆都山、五显庙。

经麦国培研究推测,当时这名拍摄者是在外国的海关机构工作,当时有轮船长年游弋在广州至广西梧州的江面上。“这名拍摄者闲来无事,就沿途拍摄了大量图片,其中就有不少三水的照片。”麦国培推测,当他经过昆都山时,必定被五显庙这座水边的小庙所吸引,并按下快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思贤滘旁,一山独立,名“昆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昆都山真不高,海拔仅62米,也无神仙,却因明朝礼部尚书何维柏在此结庐读书而名留青史。山上的先贤遗风已无可追寻,但山脚下的五显庙却寄托着人们的信仰。五显庙肇始已不可考,清朝之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曾作修葺。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青砖绿瓦硬山脊。房子虽小,却供奉着多位神仙,主神为华光大帝。

拍摄者自然不懂昆都山、五显庙背后的故事,更无法理解其对于三水的意义所在。然而,或许是偶然为之的举动,却让我们能够了解历史的变迁。从该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五显庙右侧,有一座山头,高矮与昆都山差不多。但如今这座山头早已不复存在。江根村村民们也忘记了具体什么时候山头被挖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加固樵桑联围时,这个山头被清掉了,昆都山正式樵桑联围的起点。

而在网络上,我们还找到另外一张照片,昆都山下的五显庙,与现在的情形变化不大,只是昆都山上光秃秃的,只有几棵树木,不如现在的葱茏。

思贤滘里的船只

思贤滘,三江汇流之地,沟通西江、北江的黄金水道。在老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反映的正是思贤滘繁忙水运的情景。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5条船,船间距不过几米而已,其中最右边的一条船应该是货船,装载着货物,但仍然使用的是人力,靠船员划动船桨前行;另外还有一条船上安装了风帆,借风行进。

旧照片中三水江面。

思贤滘通江达海,是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货船经过思贤滘,沿北江上可达清远、韶关,下可抵广州;溯西江而上,可到肇庆、梧州,顺江而下,可连江门。同时,思贤滘还有“思贤洪波”的奇观,此时,西、北江一清一浊,出现“鸳鸯水”。

江岸为小岛,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是老鸦洲,洲上靠近江边的区域一片空旷,而不远处则有两丛小树林。“岸边空旷地带应该种植着一些农作物,但照片模糊,无法看清种的是什么。”三水博物馆副馆长张雷说,但途中有三个人正在地里劳作。

江岸的村庄祠堂

在网络论坛里,有网友贴出几张三水江岸的两张照片,拍摄者和拍摄年代不详,但人们猜测仍然是外国人随手拍下的。

旧时西江沿岸的三水建筑。

其中一张拍摄的是岸边的村庄,人字墙、硬山脊,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建筑分三进,屋脊上有陶塑,屋檐下有石雕。“很明显,这是一座江边的祠堂。”张雷说,至于具体位置无从考究。

另外一张则是远景,江边有两座房子,分别被树木围绕。从图中猜测,一座是祠堂,而另外一座则是民居。图片最右边则出现了一座堤坝。

两张图片中,江边均停靠着小渔船。渔船上盖着棚子,“这些就是他们的住所了。”张雷说,那时的渔民吃住都在船上,以船为屋,逐鱼而生。而另外一张船舶近景,则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船只情况,这张图片中两艘船舶并排停靠,船上挂着风帆。“这两艘船是渔船,渔民们驾驶着船只,长年飘摇在江上。”张雷说。

来源 | 佛山日报

三水发布微信编辑部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