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曾为巴黎地铁里的音乐家鼓掌,为台北街头的表演者驻足,那么在深圳,在莲花山脚下的市民广场,如果你卸下防备,耐心倾听来自街头艺人的声音,观赏来自他们的书画或手工艺作品,或许你会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自2015年4月,福田区为街头艺人颁发出第一个“上岗证”以来,从“游击队”变身“正规军”的深圳街头艺人们在市民广场这个大舞台上已经磨砺了多时。6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深圳街头艺人资格评审在福田区莲花街道办事处开考。经过两天的考试,福田区演艺协会(街头演艺联盟)常务副会长周贞羽感触颇深:“不仅可以明显看到参加者水准的提升,同时由于市民对街头艺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家加入到考试中来。”接下来将对考试结果进行公示并对艺人进行培训,周贞羽表示,未来不仅要让街头艺人在市民广场这个公共舞台上表演,还将试图引入成熟的商业化、产业化模式,通过创新让街头艺人能够更好地生存、持续地发展。
“持证上岗”督促街头艺人成长
78张街头艺人证,由来自国内外参与报名的200多组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申请者角逐。看似较大的录取几率,但现场气氛却十分紧张。
“拿到街头艺人证,就拿到了在城市中心广场定期展演的年度入场券,这样好的机会,大家都使出浑身本领,我当然也是有备而来。”走进考场前一位选手信心满满地说。
按照规则,考试分为表演艺术、声乐器乐及视觉艺术三大类,其中表演艺术类每人5分钟表演时间,声乐、器乐者从本人(团体)提交的20首曲目中随机挑选1首进行表演;视觉艺术类及创意手工类实行分场集体考试,30分钟自主命题现场即兴创作,每人3分钟时间自我阐述作品的构思及意境,评委现场进行点评和互动。
置身辉煌的剧院和音乐厅之外,街头艺人们有自己的江湖。虽然“持证上岗”的制度只有两年,但过往十余年的“游击队”生涯,江湖中诞生了自己的明星。两天的考试,几乎囊括了深圳所有的知名街头艺人。除了骆宏俊、邓奇奇、理宁、金京哲、高庆久这些有大量稳定粉丝算得上“老牌”的街头艺人外,曾在日本东京街头以一首《海阔天空》唱哭中国女孩而迅速蹿红网络的街头歌手“小海南”此次也来参赛,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赛前的备选曲目抽签中,“小海南”非常幸运地选中了“成名曲”《海阔天空》。与视频中的顺序相反,现场他首先用粤语演唱,随后换成日语。或许是倾注了一路艰辛走来的复杂情感,他高亢的声音中夹杂着嘶哑,听起来十分动人,赢得了现场的掌声和评委的高分。
一身旗袍,及腰长发,来自贵州的张丽在众多选手中十分亮眼。从小喜欢画画的她大学选择了绘画专业。2013年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深圳,独自一人在深圳打拼,是内心对画画的热爱让她坚持了下来。
今年已经是张丽第二次参加街头艺人的评选了,“去年的作品是雅俗共赏型的,更具有生活气息。而今年的作品是一幅荷花图,强调的是雅致。因为比赛时间有限,所以我将自己的专业工笔与其他手法相结合来创作的这幅画。”评委们对张丽的画印象很好,现场点评说看得见她的进步。
两天的比赛下来,二胡表演者邓奇奇让所有评委整齐划一的给出了最高分。评委刘女士表示,“他虽然是一位视障人士,但演奏不仅技法娴熟、情感磅礴,还听得出自己的一些改变和创作,这与初级形态的街头艺人有本质的区别。他在创新,在不断成长,最终可能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让街头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街头艺人们进行表演的市民广场被誉为深圳的“文化CBD”,周边分布着深圳图书馆、音乐厅、深圳中心书城、深圳少年宫、关山月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和场馆,吸引了众多喜爱文化艺术的市民来此休闲消遣。大批街头艺人也将此处作为舞台,但此前由于缺乏相关管理机制,广场秩序颇为混乱。
2015年4月,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福田区演艺协会创新街头艺人自治模式,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街头艺人签订自律公约,全面试行“划定区域、固定位置、抽签派号、核准入场、规定时间、持证上岗”的管理模式,首批68组取得“街头艺人证”的街头艺人有序展演,使深圳成为国内首个“社会组织运作、街头艺人自治”的内地城市。
2015年6月,协会对报名的艺人进行考试。考试的评委既有专业艺术家,又有主办部门代表、媒体代表及大众代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选手打分。
作为大众评委代表,福田区老年大学艺术团团长胡桢参与了今年的声乐考试。她观察到,这一次来参加考试的街头艺人提升非常明显。让胡桢印象深刻的是自弹自唱的“时光组合”,“去年的表演还非常青涩,唱功也一般,今年感觉在舞台上非常自然、放松,音准节奏、表现力都不错,难能可贵的是带来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原创作品。”
周贞羽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告诉记者,“第一年考试的时候,参赛艺人们身上还有很多江湖气——互相看不起、在表演过程中抢地盘等,但今年感觉大家都是用实力说话:一方面过去两年通过考试艺人们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新参加的专业艺术家越来越多。”
“让街头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愿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市民中心广场的“街艺空间”已成为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品牌,也为街头艺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说起印象深刻的艺人,周贞羽如数家珍:“时光组合现在已经是一个吉他品牌的代言人;有个腼腆的唱歌男孩韦文豪,从街头唱到网络上,成了网红;王亮元在街头画画的时候得人发掘,去往洛杉矶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演出;邓奇奇因为拉二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前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进修……”
胡桢认为,“街头艺人是深圳的一个特色,市民广场有‘门脸’意义,需要更高质量的文化展演才能显示出深圳人的精神面貌。每年的考核,则是对街头艺人的督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打造充满活力的街头艺术生态圈
街头艺人制度的探索,到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笔者了解到,街头艺人资格评审活动结束后,6月25日之前将公示最终结果。而本届发放的街头艺人证数量将与上届的78张基本持平,不会考虑新增,以适应市民中心广场现有的场地容量。
按照规定,资格评审通过的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前,还须参加福田区演艺协会组织的培训,主要内容为熟悉政策法规、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以及了解演出包装、基本礼仪方面的知识。培训结束后将正式签订《街头艺人自律公约》,6月底之前完成发证工作,7月1日正式持证展演。
“评审考核已经举办了3年,艺人的提升工作做得不错。”作为考试主评审,市文联原副主席、福田区文化议事会理事王廉运表示。“目前我们正积极组织这些街头艺人参与下社区的公益活动,让他们到社区中去表演,把他们作为文艺队伍来培养,提高艺人的综合水平。”
而周贞羽对于街头艺人的发展也有大胆而创新的想法。“从这一次的考试中可以看到,参与艺人的年龄层次拉得非常大,专业的艺人也越来越多,市民对街头艺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接下来我们将引导街头艺人向网络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来吸引更多粉丝。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建立一个街头艺人展示的平台,让高水准的街头艺人可以与商业结合,逐步产业化。”
目前该项目的运营得益于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80万元的资金扶持,以及街道办提供的一些基础费用,街头艺人们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但‘输血’是有阶段性的,我们很珍惜目前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也希望实现自身‘造血’。”周贞羽说。
他表示,接下来将构建街头艺术管理、成长、交流、产业化4个平台,打造充满活力的街头艺术生态圈。“通过成立街头艺人联盟、俱乐部、独立厂牌等方式,让高水平的街头艺人参加到商业化的演出中去。比如现在音乐节很热,我们可以在音乐节专门的区域进行演出,现在也与一些企业和机构已经有了合作意向。”
■故事
82岁“考生”薛德炎
“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歌声”
今年82岁的薛德炎在孩子们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参加了考试。上台后,他解释道:“前几天不小心扭到了腿”。1956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歌唱发烧友薛德炎就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每周都去清华大学练习唱歌。也是在合唱团里,薛老打下了唱功的基础。大学毕业之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很少有歌唱的舞台,工作之余,总忍不住哼哼几句。
30多年前,薛德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深圳。“退休之后参加了几次老干部联谊会,从那时开始重新在大家面前唱歌,我发现我很喜欢为大家唱歌。”薛德炎的歌唱“事业”慢慢从室内发展到了室外。“2009年—2012年,我曾经在市民广场和一个吉他手合作唱过3年,他为了生活我为了兴趣。这三年里,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市民广场也有很多人过来听我们唱歌。”薛老回忆起当年表演的情形,脸上洋溢着微笑。“但是后来开始管理地盘,我就再也没去唱过歌了。”薛老不无遗憾地说。“我不想放弃唱歌,所以我去了莲花二村的合唱团,并且担任团长一职。但是合唱团都是在室内,而我向往的是在室外唱歌。在室外唱歌,一是健康,二是我觉得在室外唱歌有一种使命感,就是给大家带来快乐。”
提到自己唱歌的功夫,薛德炎很是骄傲地介绍道:“我有60多年的唱龄,既会唱中国的老歌,也会唱外国的民歌。”问起前来参加街头艺人考试的原因,薛德炎说,自己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歌声,“我不想去老年合唱团,那里未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意义。市民中心条件好、观众多,街头艺人也多,艺术多元化,在那里唱歌有氛围。”
【记者】苏妮
【实习生】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