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稻:全产业链提升工程促发展

南方农村报

“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农业厅采取了系列措施,促进水稻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广东省水稻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期,水稻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优质稻米生产转型升级均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水稻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利好,据统计,广东省育成并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计19个,占全国15%,位居全国前列。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28%,其中,机耕率高达96.52%。优质稻米产区多元化发展,广东省水稻优质率超过70%,位居全国第一。水稻绿色生产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今年1-6月初,广东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1820亩次。

从拼产量到产量质量并重

产业迎政策机遇直面市场挑战

随着国家和广东省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广东水稻种业面临重大整合机遇。通过种业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水稻种业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这将是广东省种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广东省农业厅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列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十大工程”之一;201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意见;2016年,新《种子法》将种业扶持政策单列一章,在法律上明确了各项扶持政策。

据广东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农业厅正在整合项目资源,加强水稻育种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扶持水稻“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构建“科研院校+种子企业+主体功能区”的科企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水稻种业发展的基础。“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农业厅组建了20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与水稻产业相关的团队有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农业种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等3个团队。

种业企业方面,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深圳兆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发展势头迅猛。同时,种业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广东省科研院所创办的9家种子企业实现了“事企”脱钩,全省已有14家种子企业建立了种业研究所,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增强。

在农业部发布的102017年超级稻确认品种中,广东省选育的品种占4个,确认品种数名列第一。广东育成的“深两优5814和“五优308杂交水稻品种,在20142015年连续两年分别列全国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推广种植面积第一位。我国稻业经历了从产量的较量到产量与质量并重,广东水稻种业研究正在接受新挑战。

以种业为中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广东省农业厅加快选育推广一批优质稻新品种,促进优质稻的发展,加强优质稻育种联合攻关,注重品种审定对育种目标的导向,加大优质稻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广东省将根据优质稻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省优质稻生产优势产区建设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提高优质稻良种繁育供应能力,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带动优质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全省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优质品种结合良好的生态优势,普及绿色、有机生产方式,注重稻米产后分级、包装及品牌打造,最终实现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机播率仍是机械化短板

敞开农机购置补贴助力推广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大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广东省农业厅农机办主任陈楚楷介绍,广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推进,且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2016年底,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28%,其中,机耕率96.52%、机播率15.98 %、机收率86.24%

开展“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服务活动,提升水稻机播水平。据悉,今年3月,广东省开展了“补短板促机插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活动,印发了《广东省早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试行)》。通过省、市、县三级共促、政企推专家大户互动,组织水稻机械化现场会及技术培训班近150多场,培训人员超过1万人次,派出7组专家赴兴宁市等地进行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授课。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早造机耕面积达2286.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万亩,机播面积211.2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6.76万亩。

扩大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品目范围,以激发农户购机热情。广东省重点扶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机具,对插秧机、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动力(喷杆式、风送式)喷雾机、旋耕机、微耕机等实行敞开补贴,带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具增加。

  精准培育区域性农机社会服务主体,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2016年,广东省共投入3000万元,在全省范围内扶持建设了10家区域性农机专业合作社,重点用于购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机具,对当地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明显的提升作用。2017年,广东省已投入2100万元,择优在湛江市和梅州市各扶持1家农业社会化经营服务主体,重点用于购置省内先进适用的水稻收获和植保机械,以及建设农机作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互联网+技术等),提升信息化水平。

优质稻米需求不断增加

标准化种植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近几年,广东的水稻平稳发展,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单产水平持续提高,总产量保持稳定。2016年,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3763.95万亩、总产1360.2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5.7万亩、2.1万吨。水稻优质率超过70%,位居全国第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场上对优质稻米的需求率也不断提高。

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也就是说,广东的稻米,尤其是优质稻米市场缺口还很大。未来几年,广东省要全面提高稻米品质,在生产条件上,要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地力,为水稻生产提供优越的条件;在品种上,要进一步提高优质率;在种植环节上,要实行标准化种植,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确保稻米质量安全;在产后环节上,要同步推进稻米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稻米产品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今年,我国将推动“三区三园和一体”平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据介绍,未来广东的水稻优势产区也要以“三区三园和一体”为抓手。广东省农业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和水稻公园,以补齐粮食产业的短板,发挥广东优质水稻的特色。

此外,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方面,广东省重点推广水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主要通过采取农业防治、生态控害、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全程承包统防统治,水稻每造可减少农药使用1-2次,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深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2017年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设9个国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重点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绿肥翻压、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等。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今年1-6月初,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820万亩次,配方肥应用面积977万亩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82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310个。

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帼蓉 植仁政


编辑 植仁政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