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禅城规划部门获悉,《佛山市禅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正式公布,并从即日起向社会各界连续公示30天。
据悉,保护规划一共包含了东华里、梁园、莲花南、任围、新安街、南风古灶、霍氏宗祠等佛山老城最重要的七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保护方案。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得破坏街区的古老建筑、街巷肌理、古树名木、非遗传承等。
原则:
维持空间尺度和街巷肌理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布的七大历史文化街区,可谓老佛山的精华片区,代表了“名镇”时期的辉煌。包括:东华里、梁园、莲花南、任围、新安街、南风古灶以及霍氏宗祠。记者细读公示稿后发现,公示稿内容细化到每条街、每座古建筑甚至每一口古井。
规划部门表示,七大街区的规划遵循三条标准:首先是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严格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其次是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护街区的空间环境;第三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继承文化传统,保持街区活力。
保护:
院落古树保护统统有要求
记者留意到,七大街区的具体保护方案中,有不少共性的内容。比如说对老建筑、古树和古井等的保护要求。根据保护方案,七大街区内的院落都要保护、恢复原有的肌理。“拆除违法搭建的建构筑物,恢复历史格局,进行庭院的空间设计,增加绿化,保护院落围墙的墙体,因结构安全而修复或重建墙体时应保持墙体外观不变。”
街区的铺地原材料方面,保护方案要求应优先选择岭南传统材料,如青石板、麻石、阶砖、青砖等。广场铺地应注重与传统街巷铺地的协调,强调街巷的方向性和节奏性,延续街区格局。
至于古树名木方面,保护方案要求古树名木应挂牌,且就地保护,增加围护设施,设责任人专门管理。还有就是古井的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和“一井一方案”的原则,保留古井的原外形和原材质,修缮古井构件,恢复古井的外观与使用功能。“已被填埋,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井,宜原址重建,恢复周边环境旧貌。”保护方案提到。
把脉:
每个街区都有具体保护举措
保护规划对不同片区都进行了详细的保护“把脉”,比如说在“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保护方案中提到,片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中有大量的富有岭南特色的装饰及建筑构件,集中反映了清末岭南地区建筑匠人精湛的技术与多姿多彩的工艺美术。因而在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不得破坏传统街巷,应保持传统街巷的道路宽度和线型,保持传统街巷的高宽比。“传统街巷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临街建筑平均高度,建筑体量、建筑形式、风格、色彩等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而对南风古灶街区的保护方面,具体方案提出为了保护街区肌理,应该减少机动车穿行。“保持街区内部街巷的步行环境和游览环境,缓解街区交通压力。外围的江湾三路、和平路、高庙路、忠信路、凤凰路和宝塔路构成机动车交通截流环,截流穿越街区的机动车交通,临路增加多个停车设施,街区内部不再新增开辟城市支路。”
另外,其他各个街区也有类似相应的保护建议措施。
扫描
七大街区保护价值
祖庙-东华里街区:清代城镇街道代表
规划范围为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具体范围东至规划支路,南至建新路和兆祥路,西至祖庙路,北至人民路和燎原路。用地总面积为50.37公顷,是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是佛山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庄宅式府第建筑群组,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建筑风格。
霍氏古祠街区:宗祠建筑和传统村落
具体范围东至规划路,南至澜石二马路,西至华远东路,北至明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用地总面积为87681.95平方米。
街区集中反映了佛山的古代宗祠建筑文化和传统村落居住生活特征。
莲花南街区:清代传统民居
具体范围东至莲花路,南至人民路,西至祖庙路,北至莲花路。用地总面积为16.94公顷。形成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莲花南是目前佛山老城内宗教文化和传统居住氛围浓厚的街区。
梁园街区:岭南古代文人园林典范
具体范围东至升平路,南至亲仁路,西至汾江中路,北至高基街。用地总面积为28.24公顷。位于佛山老城的西北部,这一街区以梁园为核心,充分展现了佛山的古典园林文化与传统生活。
南风古灶街区:千年制陶文化传承
具体范围东至江湾三路和和平路,南至高庙路和忠信路,西至凤凰路,北至季华路和宝塔路。包含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规划范围总面积为39.93公顷。以南风古灶、高灶陶窑、林家厅、高庙等文物古迹为核心,是石湾千年制陶业的重要象征。
任围街区:岭南古典园林典型
具体范围东至锦华路、华安里、乐安里、福安新街和任围(任映坊)保护范围的东侧边界,南至燎原路,西至福禄路,北至锦华路。用地总面积为17.60公顷,是岭南古典园林文化的典型代表。
新安街街区:传统武术集中展现
具体范围东至福宁路,南至卫国路,西至卫宁路,北至建新路,用地总面积为21.55公顷,集中展现佛山传统武术文化和佛山历史渊源。
【记者】邓柱峰
【摄影】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