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广州
但老广的宵夜文化精髓不仅在于吃
提起日本“深夜报复社会”的最强CP《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是真正地火遍了亚洲。
△《深夜食堂》中国版
中韩纷纷跟进拍了本土版,但都引来一大堆吐槽。因为大家明白,基本上翻拍剧的画风是比较怪异的↓↓↓↓↓
△越南版《神雕侠侣》
其实中国也不缺类似《深夜食堂》的故事
前有《新龙门客栈》
后有《武林外传》
都是吃货们吃饭唠嗑的梗,哪个都比日本小酒馆翻拍接地气。
还有人说,中国人的“深夜食堂”不就是大排档吗?
改革开放之初,“南下”成了全国主题,老广的饮食文化也跟着南风刮向了全国。
一时间全国人民都兴起了喝早茶,但老广喝夜茶的习惯却被更有声势的大排档所取代了。
慢慢地,这股大排档风在不同地方演化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成都摆个“龙门阵”
△长沙的臭豆腐一定要尝一尝
△乌鲁木齐夜市重头戏:烤羊肉
但说起大排档,还是要提“鼻祖”广州。
吃在广州,但老广的宵夜文化精髓不仅在于吃,大排档的几张桌子就是一片小江湖,翻炒出人情冷暖,它直接承担着诸多其他特异功能。
比如谈个几千万的小生意,毕业前不断延续出的“最后一顿”散伙饭,冬天打个边炉抱团取暖,夏天叫上几个哥们一起看个足球啃个生蚝鱼生什么的逃避回家等等。
恩宁路,有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故居,有铁路大师詹天佑的小轨道,还有骑楼下的滋滋作响的鸡煲,猩红的炭火催促着瓦煲翻滚出诱人的香气,一家人从珠江新城奔来围坐一起,把家庭聚会的夜茶改到了街边。
开在文明路的图书馆和古旧的书店旁,炖品一条街在辉煌的灯火里一直开到晚上。三伏天暑气难耐,正好来一碗甜到忧伤的绿豆沙,反正老广们都是吃不胖的体质。
去建六黑漆漆的小屋子吹个瓶,显然不如开车直奔番禺专门吃一份新出的猪杂汤任性、洒脱,更有吹水的资本。
没在半夜1点跑去南校区下渡路吃过一次烧烤,然后被宿管堵在门外的都不算中大人。
港星都热捧的朝天路小菜馆早已今非昔比,窄小的门面里藏着无数个你在少年时代仰慕过的形象,他们叼着烟,伸出纹着九条龙的手臂为大佬沏茶。恍惚里,你仿佛就是记忆里的古惑仔,随时肯为兄弟两肋插刀。
大排档早就不是炒粉烧烤一统天下的局面了,从湖北油焖小龙虾到老广的菠萝啤,应有尽有。广州,它像接纳过所有对他心怀向往的人一样接纳了全世界各地的美食。
一碗鱼蛋粉,基本上和肉夹馍、黄面烤肉、重庆小面等地方名吃一起,成全了全国各地单身狗一人食的尊严。
广州,这是一座最具平民气质的国际化大都市,习惯晚睡,也习惯一日多餐。
不知道几年后,今天几个走鬼撑起的大排档是不是又要诞生出几个连锁海鲜酒家、西餐巨擘。
坊间流传的奋斗奇迹成了这座城市每天都会上演的励志传奇。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重要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你仍然笃信它。
又是一年雨季。在广州,这样的雨季很多。
你从早上一直上班到周末的傍晚,离单位最近的地铁站因为暴雨而关闭,你站在瓢泼大雨中苦苦等了半个小时didi司机,赶着回家看球的司机还不给你开到家门口。
湿淋淋的你推开家门,翻遍了冰箱只找到一瓶过期的可乐,这时候你就特别怀念昨天拉上同乡一起撸过的鸡杂和牛腩。而那个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已经荣升为科长,总是以加班为由谢绝你的宵夜之约。
于是,你向楼下望了望,深夜陋巷里还有一家大排档亮着灯,你打着那把被大风吹歪了的伞走了进去。
这应该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就算那个和你三更半夜吃砂锅粥一起胖三斤的女孩已经成了前任,就算工资划掉房贷、买车的存款和孝敬老妈的钱之外只剩余额宝里的零头了,你仍然感到欣慰,在这座城市里,你还能在深夜吃到一碗热腾腾的腊味煲仔饭,只要10块钱。
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家深夜食堂,包容你的胃,包容你毕业后就误入歧途的身材,包容你无法说出口的那些故事,包容所有的人间烟火、疲惫与欣喜、痛苦与欢乐。
或者如你所在的这座城市,它的名字叫大排档。
广州大排档指南
越秀区文德路、米市路
文德路大排档,几类品种在路边一行摆开,河鲜居多。锅气够猛,一边闻着厨房阵阵的锅气,不时冒出半米高的火,气氛十足!
荔湾区中山七路
陈家祠,坐落于广州市的老城区,虽然没有北京路的热闹繁华,也没有珠江新城的高大上,但在这里的窄街沈巷,总会为你做出只有老城区老广的味道与温馨。
海珠区宝业路
从第一家食肆进驻到宝业路,宵夜的气氛日益浓郁很快蔓延到成行成市。出品以潮汕菜和海鲜砂锅粥为主打,开业到凌晨四点,旺得连晚上10点后的宵夜都要排队等位呢。
番禺区洛溪食街
洛溪食街是集各省特色风味的一条街,食街内30多种风格的各地菜馆相聚于此。身处闹市,却有农家的古朴、开阔的优雅环境。粤菜、湘菜、川菜等各地风味小吃各具特色、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