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创业热潮席卷各地,但统计数据显示创业公司平均寿命小于2年,青年创业者们究竟在哪个环节遇到了瓶颈与障碍?在前日举行的2017世界青年创业论坛(前海站)上,多个分论坛的业界大咖都不约而同对当下的创业进行了冷分析。
非常务实商学院创始人丁晓辉:
大多数创业者失败是因创业心理问题所致
“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5年,创业公司平均寿命小于2年,创业失败率为什么这么高?”已服务过逾万家企业的前海立方创始人陈基伟在“黄金时代的创业之道”分论坛上直陈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现状。
“很多创业者手里拿着自己的积蓄,或父母的钱,或风投的钱,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这个阶段要干什么。”非常务实商学院创始人丁晓辉见过很多困惑的创业者,却发现导致他们失败的不是创业的商业问题,而是创业的心理问题,都跟人性相关,“比如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懂得合作,没有同理心,无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等”。
在进行大数据分析后,丁晓辉认为应重新定义创业。“创业并不一定要注册公司,它其实有四种形式,一是有一技之长的自由职业者;二是加入大平台,成为平台创业合伙人,共享利用平台资源;三是独立挑大梁,成为公司的核心创始大股东;四是加入创业团队,成为创业团队小股东。”丁晓辉说,衡量创业是否成功,不一定非是企业成功了,创业失败但认识了自己,同样也是成功。“创业应该是通过在事上的磨练,不断完善心智、不断清晰价值观的过程。”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
创业就像登山,一旦上路不能轻言放弃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厉伟是一名在风投界从业20年的“老兵”。面对近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创业,曾经登上珠峰的厉伟说,创业就像登山一样,一旦上路就不能轻言放弃。“在零下30多度和冷冽的寒风种,你只能够做两件事情,多穿和多动,即使再困乏也不能休息,因为‘就睡一小会儿’就可能不会再醒来了。”
“创业者也要时刻关注和紧盯市场变化,竞争对手不停在进步,一旦你停下来,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你。”厉伟说,创业者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评估,不能“只想着上山、不想着下山”。“大多数遇难者都是因为体力透支,因为登顶的诱惑太大,许多人没有为下撤留下充足体力,如果把体能设为100分,应该用40分上登,60分下撤,一定要保证活着。”
厉伟还反对在创业中孤注一掷的行为,而是要做好失败预案,不能元气大伤,失去再次创业的机会。“虽说创业需要冲动、激情,但不能盲动,要了解当时的受限条件,也找准时机。”
毕马威全球创新业管理委员会代表中国区负责人吴剑林:
创业要有大格局
“创业的前期一定要多思考,做得细一点,否则后面的路会非常难走。”毕马威全球创新业管理委员会代表中国区负责人吴剑林说,创业要有大格局,做到“精、稳、博、远”。
吴剑林说,“格局”二字包含对创业的定位,既要有精细的考虑,详细分析市场在什么地方,优势在哪里,如何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东西,并应从四个维度去理解格局。一是洞察力,包括对行业的判断、政策的了解,“这些东西不断在改变,应跟着市场的趋势去调整和变化”;二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挫败,不是平常人甚至家人可以理解的,“走到最后的人大多是倒下去再站起来的”;三是有胆识,决定了,看清楚了,就要迈大步走出去;四是有眼光,即知道天花板,“看东西的方向跟位置非常重要”。
此外,吴剑林建议创业者要利用好资源平台,无论是政府的、投资机构的,还是专业服务机构的,这些平台可以提供能力的建设、市场资源的对接,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内部管理,比如财税、绩效考核、组织结构等。
创业工厂管理合伙人张玮:
初创企业有高估值未必是好事
成长期的企业该如何利用资本和融资?创业工厂管理合伙人、北京未来新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玮给出三个建议,首先是“小步快跑”。张玮说,成长期和初创时,企业所谓的估值和创业者所占股份比例如果没有最终走向资本市场IPO,则只是个数字。“高估值未必是好事,当企业发展的速度、运营、市场、客户流量等不能支撑这一估值,特别是风口本身给了你泡沫式高估值时,下一轮融资就会非常危险,因为融资额必须高于上一轮,你将融不到资,企业死得非常快。所以拿钱最重要,公司有钱才是安全和保险的。”
其次是“趁热打铁”。张玮认为,创业企业一定要规划好融资时间,一方面如果项目不是好到让投资人追着给钱,千万不要把时间战线拉得太长,“我曾经看过一个创业项目,融资一次用一年时间,最终死了”;另一方面,最好是不缺钱的时候融资。“完成一轮融资至少要4-6个月,机构越大,时间越长。所以,账上的钱还可以使用一年时间时,就要开始融资了,只能支撑半年时才融资,就很危险了。”
再者是“适度包装”。“我认可的创业理念是深挖墙、广积粮、缓称王。还是小草时就把自己包装成参天大树。过度包装必然被别人抄,只要别人跑得比你快,你就会死。”张玮说。
【见习记者】祁觊
【摄影】鲁力